汪礼国,男,1961年6月出生,1986年8月入党,大学本科文化,现任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江山市养蜂产业协会法人代表、高级畜牧师。
这位被江山人称之为“蜂王”的共产党员,以顽强的意志与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不但战胜了癌魔,取得21项科研成果,还为江山市蜂业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国各县(市)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潜心科研 频频摘取荣誉桂冠
汪礼国是位奇人,1994年,风华正茂的他被医生诊断为鼻咽癌晚期,只留下半年的生命。热爱事业胜过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给自己的人生作了“最后”的规划:利用这半年时间,完成尚未完成的两个省科研项目,到科技部争取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找到了科技部的有关领导,向他说明了来意,在被深深打动后,该领导不仅特批了这一科研项目,还划拨了专项科研经费。为了与死神争夺时间,汪礼国一边坚持做放疗,一边侧躺着身子演算和处理完了上万个对比实验数据,写下了一万多字的研究报告。病情稍有好转,他就东奔西走到野外采集数据,认真仔细地完成了项目的汇总、鉴定等一系列工作。半年后,由他主持实施的“蜜蜂大卵育王技术研究与推广”等2个项目,全部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被确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三十多个“半年”过去了,汪礼国以顽强的意志战神了死神,并屡屡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了5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了68篇论文;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5个,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13个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荣誉的光环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在中国养蜂史上暴发了大规模的爬蜂病与白垩病之时,江山75%的蜜蜂感染、15%的蜂场覆灭。整个蜂学界都投入疗救病蜂中,但药物治疗疗效甚微。汪礼国历时半年,奔波在赣、鲁、辽、黑等8省江山蜂农采蜜点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两种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了对症综合防治法,并立即向各地蜂农推广,蜂病得到有效遏制。
钟情产业 “江山模式”全国推广
在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后,汪礼国把目光投向做大做强江山蜂产业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化建设与产业化发展上。
1998年12月,汪礼国在江山市养蜂大会上倡议在全国蜂业界率先组建养蜂互助合作社,得到了广大蜂农的热烈响应。参加合作社的蜂农,经济收入比单户增加18%—23%。随后,汪礼国着手创建了“协会+合作社+蜂农”标准技术推广体系与“协会+合作社+企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工作效率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推进了标准化技术的普及。这一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闻名全国,中央领导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点名表扬,农业部、民政部、中国科协与《经济日报》将之命名为“江山模式”向全国推广。
潮涨总有潮落时,江山蜂产业在数十年的风雨中也曾遭受严重的冲击。2001年1月29日,江山市一家蜂产品企业的出口产品在欧洲被封存,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盟设置技术壁垒制裁中国蜂产品的开始。技术壁垒使江山蜂业受到沉重打击,损失近千万元,蜂产品严重积压。汪礼国及时按照国际标准修改国内的蜂产品标准,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发动企业开辟欧盟国家欢迎的有机蜂产品,江山因此在全国最早拿到了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情系蜂农 甘愿为他人做“嫁衣”
汪礼国从事蜂业管理30多年来,一直主管江山市的蜂业生产与科技推广工作,使江山市养蜂数量从1980年的1.26万箱发展到今日的23.5万箱,增长18.65倍;蜂业年总产值从250万元,发展到今日的9.2亿元,增长368倍;经销加工业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日集科工贸、产加销为一体的庞大健全的产业体系,全市蜂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各县(市)第一,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蜜蜂之乡”。
汪礼国心中装着蜂农,很少考虑个人利益。率全国之先发明了“蜜蜂配合饲料”后,他拒绝垄断经营,将成果与配方在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让全国的养蜂人受益;他婉拒了私企购买“花粉多糖”专利产品,却为集体创造了4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沿海地区某经济发达城市许以高薪、房车、安排家属工作等优厚待遇邀请他加盟,也被他谢绝。汪礼国说:“我的根在江山,是江山培育了我,广大蜂农需要我,江山的蜂产业也需要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一切向钱看”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写照,而汪礼国却30年如一日,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醉心于蜂产业发展,努力为江山广大蜂农排忧解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江山蜂产业的绚丽之花。
汪礼国同志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省十大杰出青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十佳创业新星、省十大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省农业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浙江“十大之江先锋”评选活动投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