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牵引 党群互助
长兴县积极探索扶持党员群众创业新路子
针对农村党员群众“创业无项目、发展无资金、致富无技术、从业无门路”等问题,长兴县积极整合党内外资源,探索建立党群创业互助会,把党员与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创业发展,使一大批低收入党员和群众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一、因村制宜,分类组建,着力搭建创业互助平台。
党群创业互助会是以实施党群创业互助帮扶为主要职能的党内互助性、非营利性组织,旨在进一步完善关怀帮扶机制,最大限度争取创业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实现共同富裕。目前,该县已建立党群创业互助会142个,吸纳会员10071名,其中党员2502名,群众7569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组建:一是村党组织主导型。针对缺少创业中心户、创业基础较薄弱、创业氛围不浓的情况,由村党组织牵头组建党群创业互助会,将有较强带动能力、已经创业的党员和尚未创业的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在创业项目、创业贷款、产品销售等方面实行联办、联保、联营。二是产业合作互助型。鼓励支持农村党员群众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并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探索建立产业协会党支部,把支部建立在产业协会、新经济组织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合体,对党员群众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扶持。三是党员中心户带动型。积极推进农村党员创业中心户建设,将威信高、群众基础好、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设为创业中心户,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邻、范围适度”的原则,要求每户党员创业中心户联系帮扶5—10名党员群众,免费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生产销售及项目合作等服务。
二、健全组织,规范运作,着力完善创业互助功能。
党群创业互助会一般下设项目推进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市场销售小组等三个服务小组,强化对党员创业的针对性帮扶指导,实行项目联办、资金联贷、技术联享和销售联营,并做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组织结对。对一些有创业意愿且有创业能力的困难党员群众,由互助会安排已经创业且带动能力较强的党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形式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做到“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解决一笔启动资金、传授一门实用技术、落实一个创业项目”。二是统一推荐项目。由互助会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产业现状和党员群众实际,提出年度创业项目意向,为尚未创业的党员群众推荐创业项目,并帮助制定具体的创业扶持计划。三是统一协调资金。对创业周转资金缺口较大的会员,采取会员联合担保、创业骨干不动产抵押担保、企业担保、基金担保等形式,为创业党员群众争取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贷款支持,有效缓解创业资金紧缺压力。四是统一生产管理。注重发挥已创业党员的优势,为尚未创业的党员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为会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五是统一市场销售。由互助会负责调查市场行情,并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帮助创业会员发布产品信息,采取统一接单、统一包装等形式帮助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产品销路问题。
三、集聚资源,强化服务,着力优化创业互助环境。
坚持以组织优势集聚各类资源,为低收入党员群众创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着力优化创业互助环境,发挥创业互助的最大效应。一是实施“2215”扶持计划。每年重点选择200名有创业潜力的党员群众,每人落实2名镇、村党员干部联系指导,帮助介绍推荐1个创业项目,并担保贷款5万元左右基准利率的创业资金。争取通过五年时间,提供5000万元信贷扶持专项资金,帮助1000名农村党员实现创业发展。二是建立党群创业互助基金。通过上级党费和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划拨、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党群创业互助基金。互助基金专款专用,用于对会员中一些已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群众进行帮扶,同时,互助基金还可以为会员创业贷款提供担保。三是探索“造血式”增收孵化机制。由村党组织牵头,集中连片流转一定规模面积的土地,由互助会承担完成土地平整、沟渠开挖和大棚设施等基础性工作,作为“造血式”帮扶增收的孵化基地,无偿出租给低保户,免费提供苗种、肥料等,统一实施高效农业创业项目。同时安排互助会会员与进入孵化基地的低保户,采取“一对一”、“手把手”方式全程指导帮扶。长兴县农村党群创业互助会在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扶持低收入群众致富、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子,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变“单个”扶持为“抱团”创业。
过去采取的是一个党员带一户或者几户的形式,单个党员的力量毕竟还是有限的,而且无法形成项目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提高较慢。现在是一群党员带一批群众,大家抱成一团力量就大了,所从事的产业也做大了。如和平镇回车岭村,原来种白茶,无论党员还是老百姓都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党群创业互助会成立后,实行资金、技术、营销有效整合,统一优良品种、无公害管理、标准化加工和农产品注册商标,原来不敢尝试的群众,也积极跟着种起了白茶,该村种植面积从原来的零星分散的500多亩发展到连片集中的4000多亩,每亩效益从原来的15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55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白茶产业特色村。2010年,该村仅白茶种植一项,农民人均增收就达6500多元,21户困难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2000元。
二是变“输血”救济为“造血”自强。
过去扶持困难群众往往是给资金或者几次技术培训,虽然输了血,但单个细胞还是“活”不起来、做不长远,现在党员群众常年抱成一团共同创业,不仅能够做起来,而且能够做持久,扶持面、带动面也越来越大。如洪桥镇潼桥村,由党群创业互助会牵头,筹措资金20万元,流转土地20亩,由互助会搭建大棚,并免费提供苗种、肥料和技术指导,无偿出租给低收入农户种植大棚蔬菜,并帮助解决销售,收益的80%归农户。先后有12户低收入农户获得了该项目的扶持。通过这种模式,农户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学到了致富本领,起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形成了良性循环、滚动效应,互助会成为扶持低收入农户的“孵化器”。
三是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
过去对困难农户的关心,往往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以送慰问金、慰问品的形式给予一次性照顾,一年也只有几次。现在困难群众加入互助会,与党员在一个组织中生产、生活,能够经常得到帮助。泗安镇钱庄村的许祖来原本就有发展苗木的打算,可是苦于缺乏资金,又没有技术,互助会主动帮助其落实创业贷款,并上门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通过近三年的扶持,许祖来发展起苗木10多亩,年收入近10万元。他高兴地说,现在家里有了“绿色银行”,致富道路越走越宽,互助会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