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讯 与共和国同龄的章水强是桐乡人,19岁应征入伍,成为空军某部的一名飞行员,次年就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在部队期间,他还有一段美满的爱情,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王莉,她也在部队入了党。
提起南湖红船,章水强侃侃而谈:“我新婚后第一次带妻子回嘉兴就慕名来到南湖,还在红船旁合影。”说着,他拿出这张珍贵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对新人在红船边露出幸福的笑容。王莉还在照片塑封上写上了“缘分”二字。
“没想到不仅我们俩有缘份,而且我们俩与红船也很有缘。”1978年,章水强和王莉从部队转业回到嘉兴。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转业干部夫妻不能同时留在机关,一个得去基层。章水强把去机关的机会让给了妻子,自己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
到南湖纪念馆后的第二年,章水强就挑起了副馆长的担子,主持工作。并于1996年担任馆长的职务。
坚守革命之船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红船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象征和中国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章水强说,纪念馆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但最宝贵的还属红船,“尤其是对于党员来说,红船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我们党就是在这艘革命之船上诞生的。”
1997年,肆虐的11号台风在温岭登陆。当晚,章水强在新闻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坐立不安:“不行,我得马上去趟湖心岛,看看红船有没有加固好。”
章水强只身披着雨衣往南湖红船赶。让他意外的是,当他赶到南湖边准备坐船上湖心岛时,还有6位工作人员也不约而同赶到湖边。当晚,他们一直忙到半夜才回家,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一样。因为淋雨,他们中好几个人感冒发烧,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因为红船安然无恙。
在章水强眼里,风雨和冰雪还算不上难事,最让他头疼的是红船的维修。根据惯例,红船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修理时要把船上的1000多个零件卸下,难度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按照“修旧如旧”等国家文物保护原则,红船维修后,外观必须和原来一模一样,不能看出有任何修过的痕迹。而近年来,能维修木船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少。为此,自章水强到纪念馆后,就指定专人维修红船,让红船永葆当年的革命风采。
21年来,不管风再大,雨再骤,或是冰天雪地,红船从未有过半点“闪失”。因为在章水强的脑海里时刻铭记着:“南湖红船是一座革命的丰碑,更是我们党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的象征。”作为红船守护者中的一员,他总是感觉肩上的责任倍加沉甸。
让章水强感动的是,在他60岁生日那天,妻子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两本用牛皮纸做封面的剪报本,封面上写着“足迹”,里面都是有关南湖、红船和章水强的各类报道。
传承红船精神
成立于1959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始时馆址在南湖湖心岛,面积只有200平方米左右,里面的陈列品不多,设施也比较简陋。工作人员和游客进出都要靠摆渡,而进出的船一次只能坐十几个乘客,人多时要等不少时间,非常不便。
“这样既不利于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又不安全。”章水强一直考虑着如何改善纪念馆的环境,方便更多参观者来接受革命洗礼。在他和馆内同志的建议下,1990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一座纪念馆。得知消息后,嘉兴干部群众踊跃捐款,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筹集到320多万元,并自发组成义务劳动队,为纪念馆“添砖加瓦”。让章水强感动的是,当时他年仅10岁的女儿章燕,也捐出了10元零花钱。“爸爸是红船的守护者,我也要出力。”至今,章水强谈起女儿的举动,都觉得很欣慰。
1991年“七一”前夕纪念馆开馆,10年间,参观人数达到1000万。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时,纪念馆的年参观人次首次突破100万,最多的一天参观人次超过3万。纪念馆的接待能力渐渐显得不足。2004年,他再次提出建造新馆的建议。今年3月28日,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的新馆已向社会公众试开放。最近,新馆试开放结束,工作人员开始对试开放期间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和整理,为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做准备。
2009年,与新中国同龄的章水强退休,但他依然时刻关心新纪念馆的进展。每当有朋友来嘉兴,他和妻子总推荐或陪着他们瞻仰南湖红船,接受革命教育。女婿和女儿分别在公安系统和保险公司工作,他总是教育他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践行入党时的誓言。
随着“七一”的临近,章水强准备带领全家再一次去南湖边瞻仰红船,一睹新馆的风采。他最大的心愿则是:全家代代传承红船精神,永远跟着党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