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青田6月17日电 “俞指导员,这是我今天早上刚从地里摘来的茄子和四季豆,你带回去给家人尝尝!”“俞书记,这是我养了十几年的大公鸡,这两年你为我们操了那么多心,也让我们心疼你一回!”
听说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指导员俞佳友要离开,万阜乡十里八村的乡民都赶来送他,柘垟村村口被挤得水泄不通。
今天上午,浙报集团党员帮扶代表团来到青田万阜乡,举行新老农村指导员交接仪式,并再次送上集团爱心大礼包——结对帮扶款、党支部的爱心捐款、图书和各种办公用品以及两个好消息:万阜乡的电力回归青田段以及出行道路拓宽工程即将动工。
自2000年与万阜乡正式结对以来,浙报集团已向该乡累计提供了500多万元资金帮扶和价值200多万元的物资帮助。2007年9月以来,更是每年向万阜乡定向派送农村工作指导员。
俞佳友就是在2009年初来到万阜乡的指导员。这两年多来,他帮乡里引水开路、发展产业,与乡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俞佳友告诉记者,第一次沿着绵延而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盘山公路来到万阜,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当时自嘲:“和乡亲们见面真难!”
去年,村民联名写信挽留他多呆一年,俞佳友二话没说留了下来。转眼一年任期又尽,到了不得不告别的时候,俞佳友感叹说:“原来告别更难!”
敬老院的老人们,学校里的孩子们,田头劳作的菜农们,从准备要走到今天,俞佳友已经不记得和他们道了多少回再见:“可真要走了,还是舍不得。”
乡亲们比他更舍不得。蒲州村村支书蒋真法拉着俞佳友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两年,高山蔬菜的品牌打响了,大家的日子好过多了,多亏了你啊。再留个几年该多好!”
高山蔬菜是俞佳友来到万阜后一手发展起来的产业,仅去年一年,就有498名菜农靠种菜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顺利脱贫致富。
乡亲越聚越多,不少人的眼眶都红了,俞佳友也很动情:“我永远都忘不了在万阜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一定会经常回来看你们!”
临上车之前,俞佳友走了一遍他刚来万阜时集资修建的那条水泥路,现在它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记者路”。村民刘宝兰说,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感谢俞佳友和他身后用笔帮助万阜发展的记者朋友。
进村第一天
告别众多同事,我从杭州一头扎进了丽水大山深处的万阜乡,为期一年的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生涯开始了。
同事们认为我要做的是最难做的活之一。原因首先是我的前任俞佳友同志在两年半的帮扶中功绩卓著;另一原因,则是艰苦了。万阜乡位于海拔500米的高山上,离杭州有六七个小时的车程。
难做也要有人做。我想,抱着一颗平常心来,只求做点事,受点历练,就不存在难做。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进万阜的山路之险,还是有点出乎我的预料。
昨天早上8时30分出发,87公里的直线距离硬生生变成了车轮下两个多小时、大大小小300多个弯道的盘山公路。一路上,我们都在车座上被甩来甩去。
坐完“过山车”到达万阜,有几位同事都有些晕了。不过些微的晕乎马上被早已迎候着的万阜乡亲的热情淹没了。
一路从敬老院到乡中心学校、老党员家庭、高山蔬菜基地、乡政府……是握不完的手,说不尽的感谢。淳朴的村民们围拢在老指导员俞佳友和我们的身边,争相诉说对俞佳友和浙报集团这些年来全力帮扶的感谢。
村民们的热情,让俞佳友情难自控。他在发表临别感言时哽咽地说,难忘在万阜的两年半、九百多个日日夜夜,他人虽离开了但心还在万阜。
此情此景,让大家都为之动容。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我结束任期的时候,我也能够赢得乡民们这片赤诚之心吗?
在我所驻的万阜乡新庄村,在俞佳友战斗过的“故居”,放好大包小包的行李,向前来欢迎的村民和乡村干部,递上一张张名片,记下一个个电话,聊聊村情民意,我的工作,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