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化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建设,积极构建以“十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的作用。
一、推行“1+3”工作体制,推进领导体制扁平化。推行街道“1+3”工作体制,“1”是街道大工委制,吸纳辖区内的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副书记、委员等实行区域共建;“3”分别是综合党委、社区党委、行政党委。与街道“1+3”工作体制相衔接,在社区推行兼职委员制,吸纳268名社区单位党员兼职副书记、委员,探索建立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的城市基层党建领导管理新体制。
二、优化组织设置方式,推进组织设置网格化。推行“社区建党委、楼群建支部、楼道建小组”等做法,把城市社区按一定标准划分若干个网格,以网格为党建基本单元,建立实体型或功能型网格党组织,探索形成了村居统筹组建、商圈统筹组建、楼宇统筹组建、行业统筹组建、产业统筹组建、人员统筹组建等6种城市基层区域性党组织统筹组建模式。目前,全市建立城市基层区域性党组织456个,形成了全覆盖、广吸纳的城市基层组织网络。
三、深化共驻共建,推进运行机制规范化。完善街道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席会、和谐共建理事会等协调议事机构,对区域事务共商共推。驻辖区单位在县级以上先进评比中,有关部门普遍听取所在地街道(乡镇)党(工)委意见。深化社区党组织与驻辖区单位结对共建工作,全市驻区单位党组织分别与324个社区党组织结对,240个村党组织分别与社区党组织结对,积极参与区域党建共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四、以开放式组织生活为重点,推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适应党员跨区域、跨组织流动的趋势,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通过推行党组织活动阵地共享、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等,使区域内党员根据活动主题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提高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同时,大力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升级党内信息管理系统,推广运用党员IC卡,试行党员分类积分量化管理,方便党员在全市范围参加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五、深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引导在职党员积极向居住地党组织报到,根据党员类型和特长,认领义务奉献岗,开展以“知民、帮民、为民、安民、乐民”为主要内容的“一人一岗”活动,及时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目前,全市共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7100多支,确定每年三月份为统一服务月,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统一服务日,组织党员为群众服务,推出服务项目150多个,形成了生活、医疗、文化、公共服务4个“10分钟服务圈”。
六、搭建服务平台,推进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建立健全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在社区普遍建立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共同为企业、社会、群众服务。建成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329个,为区域内党员群众提供党建知识教育传播、提供党员活动场所、接纳群众入党申请、困难党员生活帮扶、流动党员管理等服务,已累计举办各类党建培训班8500多期,服务党员群众51.6万人次。
七、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工作载体品牌化。在社区开展和谐强、党建强“双强”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市每年评选50个左右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每个示范点由市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通过示范带动积极打造区域性党建特色品牌。深入实施“一区一品”工程,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社区确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党建工作载体,形成了党员志愿服务、困难党员互助金、居家养老、一人一岗等一大批党建工作品牌,整体提升了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
八、突出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推进党务工作队伍专职化。采取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选、组织委派等方式,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党组织书记。配强社区党务工作力量,除党组织书记外,每个社区均配备1名以上专职党务工作者。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尤其是党组织书记报酬,保证社区党组织书记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在岗职工社平工资的1.5倍,去年平均收入超过5万元。加大政治激励,对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直接选拔进街道党(工)委,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育,三年一轮对社区党务工作者全面轮训,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集中培训一周以上。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党组织成员2630名,专职社区党务工作者833名,考录公务员或乡镇(街道)事业干部51名,高中以上学历占92.3%。
九、整体规划规范配置,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把党组织活动阵地作为社区工作场所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列入规划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必审事项。在新建社区,按照每百户居民不少于4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用房、每个社区配置200平方米以上室外文体活动场地的标准,与社区住宅同步设计、建设和交付使用,逐步实现社区办公和服务、活动用房标准化。目前,全市社区平均办公活动场所已达758.7平方米,所有社区均拥有了标准化配置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办公室、党员服务中心、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活动场所,社区党员群众不出社区就能获得党组织提供的各类服务。
十、以三级财政投入为主,推进经费保障制度化。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各级党费适当补充和其它渠道积极筹措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把社区工作经费由每百户1.5万元提高到1.8万元,市、区、街道三级财政按比例核拨并按5%逐年递增。保证社区党员活动经费,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标准核拔。改变以往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在社区工作经费列支的做法,明确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的来源、使用和列支方式,增加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每年对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分别按不低于6万、5万、4万元标准确定,较好解决了社区党组织经费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