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浙江嘉兴南湖烟波缥缈。湖畔,阳光照耀着经历了90年风雨的红船。
走进嘉兴大地,处处可见勃勃生机:这里城乡和谐,农民收入连续7年居浙江之首,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91∶1,区域均衡全国领先;这里社会安定,连续6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98%以上;这里处处绿色葱茏,全国首推的排污权转让等创新,让嘉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依然水秀山清。
作为党的诞生地,嘉兴敢为人先,力争事事走在前面。“红船是荣誉,是使命,也是动力。与时俱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嘉兴人的义务与责任!”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的话透着豪迈。
党建创新,党的圣地成为党建高地
来自湖北的区善堂在嘉兴打工已经6年了,在嘉兴,他们被称为“新居民”。“我准备在这里安家。因为嘉兴人好,地方好,在这里,我觉得安心安全。”无论对本地人还是新居民,嘉兴都是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地方。嘉兴提出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把党的圣地建成党建高地”。
嘉兴50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加入了“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站。困难群体、普通群众都是党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对象,至今已累计服务群众10万多人次。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勤奋工作敬业岗”和“服务群众奉献岗”为主要形式的“一员双岗”制度;105支特色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县、镇、村建立三级党员服务中心;每月25日为志愿服务日,嘉兴全市党员共认领奉献岗位18万多个,联系群众19.2万户。
“尊重民意、敬畏民意、善待民意”已成嘉兴市党委、政府的行动准则。这些年来,蹲点调研已成为嘉兴各级领导问政于民的重要途径。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蹲点在农家,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在蹲点中边实践、边思考,从一些地方发展缓慢、污染严重的现象中,查找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的差距;从优秀基层干部群体中,查找出在思想境界上的差距;从民生问题的欠账中,查找出在宗旨观念上的差距……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坐拥杭嘉湖平原、地处长三角正中枢纽,嘉兴在浙江拥有数一数二的土地优势、地理优势。但同时,嘉兴也审视未来发展的制约:看硬件,嘉兴没有活水来源,“外来水”使得环保和发展之间更难平衡;看软件,本地高校凤毛麟角,“缺智”让嘉兴难以腾飞。
“让科技创新引领嘉兴经济转型,从而带动区域发展。”这是嘉兴市委、市政府开出的良方。一个年产百亿的项目准备落户嘉兴,尽管符合目前的环评要求,但群众担忧日后环境会受影响。经过专家论证和召开市民听证会,嘉兴决定放弃这个大项目:“不能让今天的决策成为明天的烦恼。”从源头治理、以科学决策,2010年,嘉兴否决227个建设项目,占了总项目的1/10。
另一头,科技资源匮乏的嘉兴,定下了“科技引领转型发展”的发展高标杆。
6月28日,又一科研大户——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华东分院落户嘉兴,这对嘉兴乃至浙江电器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举全市之力揽智”,近年来,嘉兴通过政策保障、搭建平台、重奖人才等方式,引进大院名校100多家,已经集聚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等一大批高端研究中心,近2000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嘉兴市及所辖5县市连续5轮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行列。
体制创新,城市乡村统筹共荣
嘉兴的城乡统筹一直走在全国最前面。
2007年10月开始,嘉兴实行养老城乡一体化,直接将农村居民和城市无业者等原保险体制外的所有人群纳入保险之内。2008年全面推开后,当年就有42.2万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参保,失地农民、外来务工者和70岁以上老人三类特殊人群从此系上了社保“安全带”。
嘉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现在,98.64%的农民和1800多名新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结报率等均列浙江省第一,成为浙江省农民看病负担最低、医院报销最多的城市。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使得嘉兴农民的生活日益“市民化”。
到市区只需要1元钱,门口就有公交站,这是家住南湖区余新镇农庄村的诸阿照从未想过的事情:“半小时不到就能进城里看病买东西了,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家门口的图书馆是嘉兴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开始,嘉兴在全市普建镇级图书馆、村里开设图书流通站,目前已经建成开放54个乡镇图书馆。
农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体系建设,使嘉兴95%以上居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全市所有县、镇、村实现电气化,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全市所有自然村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100%。
(原载6月3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