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建筑工人,如何能在一个月内搭建650间安置房和一所小学?
二十多万条数据和一个远程实时监控工程,如何能在一个月间顺利完成?
这是拿过无数荣誉的勤业建工集团最宝贵的财富
浙江在线07月11日讯
拿过“中国建筑500强”的名号,也拿过了十多项“钱江杯”、“白玉兰杯”,浙江勤业建工集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了全国都数得上名号的大型建工企业,而他的前身只是一支小小的公社修建队。然而让“勤业人”最引以为傲的,不是身后留下的一个个名优工程、一座座奖杯,而是企业内一支铁骨铮铮的党员队伍。
“在险难急重的生产第一线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每次都是党员当起了先锋、挑起了大梁。”公司领导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连年壮大的非公企业,“勤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培养了一支“有为过硬”的党员队伍。“我们的市场开拓到哪里,党旗就能插到哪里,而只要有党员在的地方,就一定能树立起“勤业”的品牌形象。”
在“勤业”内部,有一块奖牌让“勤业人”特别珍视——“浙江省抗震救灾援建立功竞赛集体二等功”,这是“勤业”党员们“拉得出、打得响”的最好倒证,也是集团党委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没过两天,“勤业”接到了赴川援建的任务。在一片废墟之上进行灾后重建,其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勤业集团的党员们却积极报名参与这项任务。得知赴川援建的消息时,当了30多年电工的董春羊正在工地上干活,他拿出手机就拨通了董事长的电话:“如果公司有需要,第一批援川我就可以上!”
当时的董春羊已经54岁,知道他要去救灾,亲戚朋友中反对声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来劝我三思,我对他们说,如果共产党员都进不去,住不下,那救灾工作就别搞了!”就这样,老董说服了所有人,踏上了赴川的道路。与他同行的,是公司的其他12名党员。
到达汶川后,生活上的艰苦不说,还常有时断时续的余震时刻提醒他们身处何处。由于被子没有及时运到,头一天晚上大家只好找了间已是危房的小旅馆投宿,临睡前,十几个人相互约定,万一夜里有什么动静一定要呼叫对方。而老董则在自己的床边摞起了一叠碗:“算是个简易警报器,听到碗碎的声音,睡梦里也可以醒来。”
生活上的困难还可以克服,但没有水没有电,工作条件也倒退了几十年,这让援建队的许多人犯了难。没有电箱,但工作又必须展开,董春羊只能带着徒弟在尽量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冒险”上山接电线。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老董每天负责把焊钢条,然后用推车送到几十米远的工地上。为了赶进度,他最多的一天用掉了350多根焊条,每次总要把推车堆得满满当当才肯上路。二十多根钢条加在一起重量有三四百斤,再加上路面坑洼不平,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老董受过挫伤的右腿就肿了起来。但他没有告诉家人,也没有向领导申请回调,相反的,两次轮换援建人员他都第一个提出继续留在突击队:“条件那么艰苦,现场又有危险,我不留下一般人很难顶上。”
就这样,董春羊愣是接连三批连任突击队员。这支少而精的党员突击队在灾区创下了“奇迹”,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搭建了保证质量的650间过渡安置房和一所学校。
一个月,搭建650间
安置房和一所小学
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走进非公企业里的“先锋队”
不仅要实现信息化,还要实现全工地实时监控
“在‘勤业’内部,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次遇到险、难、急、重的任务,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必须凸显出来。”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志根说,事实证明,公司的这批共产党员,不仅能“武”,而且能“文”。
去年,“勤业”申报特级资质企业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评审中有一项内容,就是要实现信息化。但一个建筑企业怎样才算信息化,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这在当时却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成熟模式。
“任务又急又重,但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奔着一个目标去的!”“党员突击队”成员肖俊辉说,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一条就是把过去三年间公司的所有数据核实并录入数据库,既方便查阅也能为今后的工程提供参考。“一般来说,一个工地涉及的数据有开竣工资料、材料机械采购数据和每次验收的资料,以‘勤业’这样的规模,工地遍布大江南北,要在一个月内把录入工作完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各地上交的数据材料堆满了办公室,二十多万条数据物化的结果就是高达数米的纸堆。一开始,突击队员们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最后一个星期,大家干脆把铺盖卷带到了办公室,饿了就吃一碗泡面,困了就随便睡个囫囵觉。
搞个信息化至于那么忙吗,连近在咫尺的家也不能回?“突击队员”的忙碌让有的家属产生了怀疑,一位党员的妻子甚至直接找到了王志根,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放心地离去。
为了给“申特”加分,也为了实现公司现代化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勤业”还暗暗给自己“加码”——要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全工地实时监控。这就意味着要追加一百多万元的投入,还要增加不小的工作量。这笔钱该不该花?集团党委马上开会,当场通过了这一提议。
如今在“勤业”总部的22楼,监控人员随时可以看到远在江苏或安徽的工地情况。“事实证明,这笔钱花得太值了!每年光材料费和人工费就能省下一百多万。”
党员队伍成了企业“福星”,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救灾或者“申特”毕竟是集团发展中特殊的“节点”,对“勤业”来说,实实在在做好每一项工程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勤业”的业务量能逐年增长,为什么“勤业”承建的工程总能捧回一个个奖杯?在外人看来这是个深奥的题目,但王志根却觉得个中的诀窍非常简单——先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党员突击队!
不久前刚刚竣工的上海曹路基地5号地块商品住宅工程是近在眼前的一个例子。这个总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的住宅工程并不是“勤业”接手过的最大工程,但公司领导层却一如既往地非常重视,一来是保障房项目有关民生不能掉以轻心,二来是想以此拿下年度“白玉兰”杯,为公司的荣誉榜再添一星。
“这个时候,公司又想到了党委。”经过数年发展,“勤业”在上海已经拥有了一个党支部,在上海该公司的每个工地上,都能见到其支部成员活跃的身影。公司多次获得“上海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上海市进沪施工综合实力30强”企业称号,公司上海党支部功不可没。
“建筑企业最难管理的就是人,但最重要的也是人。”王志根说,在工地这个大熔炉中党员不仅要身先士卒,更要以自身的号召力感染身边人,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创造出一个个精品工程。
就在上海曹路基地5号地块商品住宅工程开工的同时,公司党支部也进驻到了工地,又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突击队迅速形成。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表演作秀,只是在每一个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最终,这项工程顺利竣工,并取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公司的每项荣誉背后都少不了突击队的身影,虽然每次突击队的成员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党员。”如今,这支过硬的党员队伍已经成了公司的“福星”,只要有他们在,各个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目前,曹路基地5号地块商品住宅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并通过了进沪施工质量“优胜杯”和浦东新区“东方杯”优质工程的验收,正在申报“白玉兰”优质工程。
-老总感言
-新闻附件
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志根:
建筑企业人多、面广、流动性大,是一个“无围墙的工厂”,如果能积极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能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就可以给公司实现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A企业概况:勤业建工集团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自1976年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家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为主导产业,集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建材经营、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于一体的现代建设企业集团。
B党建情况:公司党支部成立于1984年,1990年发展成党总支,2008年6月成立公司党委。目前党委下设6个支部,根据“市场开拓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的原则,其中3个为外出党支部,共有党员81名。天天商报 记者 章唯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