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5日讯
每天傍晚5时,当人们陆续下班时,桐乡市梧桐街道百乐社区综治管理员钱爱坤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为搬来的新居民登记、劝阻小夫妻吵架、劝导居民按要求丢垃圾……这些都属于钱爱坤的管理服务范围。而钱爱坤服务辖区内的100户居民和1000多名新居民,有事也已习惯找“大块头老钱”。
钱爱坤只是桐乡市城乡新社区庞大的管理网格中最小的一个单元。面对统筹城乡背景下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的现状,桐乡市主动迎接挑战,从“短板”破题,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着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综治触角延伸到新居民集聚社区、农村新社区等社会管理薄弱区域,成功探索了一条城乡统筹背景下区域化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从问题最突出的地方破题
龙翔街道元丰佳苑新社区是桐乡市最漂亮的农民集聚社区之一,也是情况比较复杂的社区,整个社区的居民是从各个村民小组搬过来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住宅楼尚在建造、装修之中,是偷盗、纠纷的易发地。但今年上半年,整个社区没有发生过一起入室盗窃案件,同时,居民间仅有的几起矛盾纠纷也得到了成功化解。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社区综治工作室的成立。
在桐乡市,像元丰佳苑这样的农村新社区和3000名新居民以上的外来人员聚集区,目前已成立了11个综治工作室,覆盖面达到了85%。“城乡新社区综治室的成立,有效筑起了维护区域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桐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章征宇表示。
随着近年来桐乡市“两分两换”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推进,原有的行政区域限制被打破,居民们不仅跨村集聚,有的还跨镇集聚。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加之相对低廉的租房成本,外来流动人员集聚度很高,个别社区新居民和本地常住居民的人口比例高达10:1,而相当一部分新社区仍沿用原有的行政村管理模式。“几千名新居民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不同,流动又快,仅凭几个社区干部根本管不过来。”一些城乡新社区干部摇着头。
完善体制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加强城乡新社区社会管理,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条块分割向协同作战转变,从而形成社会治安的整体合力。2009年8月,桐乡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居民集居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居住新居民3000人以上的新居民集聚区建立综治工作室,按照“谁开发、谁出资”原则落实保障专职综治管理人员的经费,解决了城乡新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力量薄弱、经费缺乏的“瓶颈”。
城乡新社区综治工作室打破了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主任由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担任。工作室为城乡新社区各项社会服务工作搭建了新平台,一举将综治、维稳、司法(矫正)、信访、警务(禁毒)、调解、劳动保障、新居民网格化等十余项管理服务内容纳入其中,以市、镇(街道)、村(社区)为主的三级综治网络得以成立。
以房管人的网格化管理
梧桐街道百乐社区,桑园、农田交错的景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三四层高的拆迁房。原安乐村800多户农户中,已有700多户搬进了小区。因为靠近桐乡经济开发区,租住在小区的外来人员超过了1.7万人。
“办事公正、和解纠纷”、“热情帮忙、深表感谢”……设在百乐社区居委会二楼的综治工作室,墙上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十分醒目。管理员告诉记者,这些大部分都是新居民送来的。“幸亏综治管理员帮助调解,要不然我被扣压的3400多元工钱不知多久才能拿回来。”来自四川宜宾的刘容感激地说。
在桐乡市11个城乡新社区综治工作室,每个综治管理员都有一片“责任田”。综治工作室按社区居民户数先划片,每个片再以格为单位细化管理区域,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员。对自己的服务管理对象,管理员以户为单位,为每户居民准备了专门的登记簿,从户主家庭情况到承租新居民的变动,都会一一记录下来。对管理员的工作业绩,村里每年定期进行考评,内容包括抽查有无漏登住宅、新居民变更等情况,管理员在新居民、居民中的“熟知率”也成为考评的重要内容。
交通小摩擦、拖欠新居民工资、夫妻吵架、承租户和房东的纠纷等小事在城乡新社区经常会出现,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酿成大事故。综治管理员的出现犹如润滑剂,大家发现,社区的公共事务有人管了、民生需求有人帮了、政策法规有人解释了、矛盾纠纷有人调解了、社情信息有人报了,碰到邻里纠纷、办证等烦心事,居民首先想到的是翻出名片,拨打综治管理员的手机。
综治管理员融入居民的网格化管理,使许多矛盾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决。上周,百乐社区一名村民在帮租客修锁时忘了关门,房客事后提出少了3000元钱,要求房东赔偿,房东认为无法查证而拒绝赔偿。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房客叫来十几名老乡,扬言要给房东点颜色看看。得知情况后,管理员朱炳泉、钱爱坤立即上门,经过耐心协调,最后使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现在只要一个电话,通过综合服务管理大队队员,我们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任何一户农户家租住户的最新情况。”濮院镇永越村党委书记朱坤荣坦言,因为紧靠毛衫市场,外来居民服务管理工作一直是村里工作的难点。自从成立服务管理大队以来,这几年,村里因外来人口增多带来的摩托车失窃、环境卫生差、乱摆摊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整合资源删除管理空白
邻里之间有纠纷,大家会找“三伯伯”;谁家有喜事、烦心事,也愿意告诉“三伯伯”;对村委会有啥意见,也会找“三伯伯”……被崇福镇东安村村民尊称为“民生三伯伯”的是3位平均年龄为69岁的老伯伯。几位热心老人的出现,让这个城郊接合部的村少了摩擦、多了和谐。
类似于“民生三伯伯”等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工作室,还有桐乡市梧桐街道东兴社区退休干部徐华的“徐阿姨工作室”,设在梧桐街道城郊接合部三新村的“连根调解室”等。
如何整合资源,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填补城乡社会管理中的空白?近年来,桐乡市作了不少探索。城乡新社区综治室的建立,极大地整合了部门资源,使计生、劳动保障、教育等各项管理细则真正落到了实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老党员、老干部等作用,及时化解一些小纠纷、小问题,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互动的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工作目标。
“综治工作触角的延伸,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桐乡市委政法委相关领导表示,在城乡新社区设立综治工作室,拓展、深化了综治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初步建立起城乡常态化纠纷调处、动态化治安防控和一体化服务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机制,促进了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除了城乡新社区,今年,桐乡市综治工作又锁定了“两新”组织。由于外来人员多、管理相对薄弱,每到年底,一些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劳资纠纷等情况,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去年,桐乡市在个私企业较集中的大麻镇进行试点,在人数2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中小企业中设立综治工作站,100人以下企业设立综治联络员,所在镇将“两新”组织纳入年终综治考核重要范围。通过综治工作站例会、信息上报、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制度,这项工作获得了较好效果。(嘉兴日报 记者 杨秀娟 通讯员 程洁娴 桐乡市委报道组 倪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