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7日讯
2011年才走完一半,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两件大事就让温州开始变局。
6月底,温州完成了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全市290个乡镇(街)撤扩并为140个。几乎同时,文成县、瓯海区采取“转、并、联”方式,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相继实现农村新社区基本全覆盖,其他9个县(市、区)也已逐步开展改革。
延续了千年的“村”——这一最基本的基层组织管理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在温州实现着蜕变。
温州,又一次主动迈开步伐,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温州的这一步,迈得不小。农村新社区将带来的生活巨变,必将对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给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
50岁的林崇元站在门前道坦上,大口喝着水。1个多小时前,他走完一段几公里的山路,到刚成立的瓯海区泽雅镇西岸社区领取了低保金和爱心超市卡。虽然有些累,林崇元却格外高兴。
1小时办完这两件事,是林崇元以前不敢想象的。以前领取低保金,从仙宅山村到泽雅镇,乘车也要近1个小时;而领取爱心超市物资,还要到近20公里外的市区。
“让孩子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一直是林崇元的梦想,他没有意识到,如今他自己就已成为温州第一批享受到农村新社区便利的农民。
“城里人”的梦想,在他这一辈就已开始慢慢实现。
关键词:服务
不管是散落群山的山村,还是城中村、城郊村,生活便利了,是农村新社区“新居民”最直接的感受。便利背后,是基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质变。
瓯海区梧田街道林村村,是典型的城中村,25岁的村民吴跃进每次经过村口,都忍不住多望几眼村旁崭新的明瓯社区。瓯海实验小学分校、幼儿园、游泳池……不出小区就可享受到各类优质社会服务。
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别,仅在一路之隔。小孩上学,村里的孩子要步过车水马龙的几个路口,到街道实验小学就读。不仅远,教学条件也有不小差距。
为了摆脱这些不便,吴跃进的大哥去年在市区买了一套房,迁走户口,但每月四五千元的房贷让他心力交瘁。而同样的路径,吴跃进在心中盘算了无数次,痛苦且彷徨。
在温州,无数年轻人像吴跃进兄弟一样,从农村向城市“突围”。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去年一年,温州的流动人口就达到了340万左右。突围,不仅因为城里就业机会更多、待遇更高,更因为对生活品质的渴望。
这种渴望,在山区就更显迫切。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多半以上的村在山区。
150.93平方公里的瓯海区泽雅镇,81个行政村,仅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山村就有68个。层峦叠嶂的大山,阻碍着当地村民的步伐,领一个残疾证,从村到镇,一二十公里远,却因为班车、时段、人员在岗情况、办事流程等种种因素,有时几趟几天都办不成。
而年轻人外出经商、打工、移民,更使原本就不发达的生活基础设施更加萎缩,甚至连理发店也没有。
农村新社区如何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便利,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村”“村”组合?
合并了明瓯社区与林村村的“新明瓯社区”,共享就学等一切社区资源,实现了吴跃进们的渴望。崭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像一座无形的桥梁,抚平了原本的城乡生活差别鸿沟。
联合仙宅山村、西岸村等11个行政村的泽雅西岸社区,村民不仅可以就地办理10余件事,还可以享受爱心理发室和爱心超市的服务。解决这些“小难题”,带来的是大温暖。
文成县则明确提出“上提下授”原则,将村一级的职能上提,镇一级的职权下放。合作医疗报销、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资综合直补……首批29项涉及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领域的事项,均可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即办、代办、协办。
农村新社区“30分钟服务圈”,正切切实实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
关键词:集聚
星罗棋布般散落在温州的5000多个村以及占其中半数的“空壳村”,人口集聚难,资源整合难,管理好难,发展好更难。农村新社区的建设,集聚的不仅是人气,更是力量。
2011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文成县玉壶镇东溪社区,碧溪村、碧坑村等8个村的负责人齐聚一堂,订下这样的规划:用3年时间,通过土地流转和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将8个村近6000亩油茶发展到2万亩,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这样的8村联议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村曾家家户户种油茶,但种植低小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尽管近年茶油价格飙升,但村民却只能“望油兴叹”。
如何凝聚力量,让各村为一个共同的社区谋发展,是一个问题。若在发展上不能集聚比村级组织更加优越的功能,农村新社区将难有持续的生命力。
对于这种凝聚的迫切性,温州市民政局局长李爱燕曾这样论述:社会结构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多样化的利益需要协调,多样化的资源需要整合,原子化的个人需要整合进各种新的社会共同体中,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最终达到幸福感……
对这些“多样化”的整合,恰恰是当前村级组织难以实现的。
温州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全市共5405个建制村,其中空壳村占一半以上。全市农村人口比重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还多。
这些大大小小的村庄,不仅极大地分散、弱化甚至浪费了发展的投入,同样给当地原有资源的整合制造了不小的难度。
农村新社区如何集聚力量、集聚文化、集聚人气,让百姓接受、信服这个新事物?
玉壶镇推出了社区“八联”制度,将规划、发展、活动、管理、服务、设施、环境、治安等8项联议内容明确——社区的集聚效应一目了然。社区党总支、社区管委会、议事监督委员会,犹如一个个结晶核,不断凝聚着周围的力量。
集聚联议,效果初显。
在瓯海区泽雅镇黄坑村,村主任吴克紧锁了多年的眉头舒展了——因沿路各村利益难以协调,多年没能建设的一条通村公路,通过社区联议,终于破土动工了。
在文成县东溪社区,原本作为中心村碧溪村自建项目的农房改造点,通过社区联议,成为全社区8个村共享的资源,高山居民下山脱贫的受惠群体扩大了数倍。
……
关键词:融合
把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水闸打开,消除堤坝,让城乡之间的统筹之水顺势而流。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探索,最终的走向,是城市与农村幸福的融合。
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关键是城乡之间有一道堤坝,城里水蓄得很高,农村很低。通过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把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水闸打开,消除堤坝,让农民做原来想做却因为种种制度限制而不能做的事,让城乡之间的统筹之水顺势而流……
农村新社区的建设,正是对“城市之水”与“农村之水”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
在文成县巨屿镇方前避震小区,村委会副主任陆日朝最近打心眼里开心。
这个被称为移民村的小区,1800多名原云湖乡村民移民已近十年,却始终难以融入当地。一根绳紧紧地将这个村“绑”在几十公里外的老家——只要是户籍相关事宜,在巨屿一件也办不了。
但现在,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刚组建的花前社区,移民村村民可以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理10余项事务——这是移民村村民第一次和当地村民一样办事。而随着地改、股改、户改等改革的推进,移民村将彻底摆脱“移民”的身份,成为真正的社区一员。
在玉壶镇党委书记刘一民看来,社区的这种融合功能能否最大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作为全市最早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玉壶镇独立开发了一套全新的网上办公系统。在这个平台中,不仅使户籍、计生、综治、社会保障、应急等内容实现共享,还将实现各类行政审核、审批等网上无纸化办公。网络的融合,为政府管理层级的变革提供了技术可能。
市民政局局长李爱燕向记者展示一幅农村新社区建设路径图:温州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没有通过行政命令立即强制撤村建社区,将农民“赶上楼”——而是在保障村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村、社区双轨并行的过渡机制,集中资源着力强化社区的便民、平安、文化等功能,不断提高社区的凝聚力,随着农房改造、农户集聚、“三分三改”等工程的推进,最终实现农村新社区的真正建立。
城里人生活好,农村人困田头——横亘在城市和乡村间千百年来的边界,已经随着农村新社区的探索推进,变得越发模糊。(据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