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3日讯
夏日访衢州,这里如火如荼展开的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带来了政府职能、干部作风大转变,为民服务效能大提速,使衢州和谐的城乡充满了新气象。
数据,最能量化成效:2006年至2010年,年年被浙江省命名表彰为“平安大市”;群众安全满意率,每年都在全省前列;信访总量逐年下降,下降率为29.1%,集体上访下降率更为明显,达41.2%。
对此,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道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心声:“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寄管理于服务,心贴心地为老百姓解决难事,用我们的真情温暖民众的心。”
一个“中心”:便民服务零距离
“不让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问题在我手中积压……”当我们走进开化县池淮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这样的字样;墙上,则挂着一幅幅标有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条款和承诺。
“太方便了,我来办理购置摩托车补贴的手续,盖公章,不到3分钟就全妥了。”坐在柜台前的芹源村村民方建洪说,4月21日买了一辆长铃牌摩托车,通过便民服务中心代办汽车下乡的补贴手续,15个工作日以内,650元就会打进他的账户。
办理分户、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审批建房……凡是涉及老百姓的服务、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说起“中心”的好处,池淮镇党委书记赖洁玉颇为自豪。然而,这份方便,来之不易呀。她说,设立“中心”之前,镇里的七站八所办公场地分散,干部流动性大,群众常跑冤枉路,人难找、事难办,老百姓怨言多、意见大。
这种现象,曾让基层的干部们深感忧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无疑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百姓需要啥服务,党委、政府就得提供啥服务。在数年前就已建立106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去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成果,将便民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建立村便民服务中心,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服务。为此,该市还对乡、村级代办员进行业务培训,专题辅导办事要求、代办流程,至今已累计培训6500多人次。
“中心”的服务,也在向纵深发展。江山市清湖镇的花园岗村,就在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的旁边。刚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只见村委会委员何彩霞正接听电话。原来,一个70人的上海旅行团,这个周末要来吃住一天。她说,村里有19户农民办农家乐,便民服务中心自然也要为他们与旅游团队牵线搭桥。
服务看似家常闲事,却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衢江区大学生村官宁春,已在茶坪村工作了近4年。她觉得,随着便民服务的深化,村民也变得越来越讲道理,乡村干部的工作也越来越好做了。
目前,衢州全市1810个村(社区),已建成1508个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为83.3%。近两年,乡镇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受理代办各类事项32.6万件,已办结30.2万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15万人次,去年底群众测评满意率达98.7%。
到今年6月,衢州将实现村级“中心”的全覆盖。届时,所有村的村民办事不用出村,自有干部跑腿来帮忙。
一份“家底”:还给群众自己管
群山环抱之中的常山县芳村美丽而宁静。
村党支部书记段光亮迎上前来,指着四周的新路新桥新房说:“近年来,村庄整治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村干部有没有借机搞腐败?规范招标没有?质量监控到位吗?集体的钱花到哪里去了?稍有不慎,就容易激起矛盾。”
怎么化解?“民主决策,有事大家一起来商议呗!”段光亮笑着说,“‘家底’一定要让村民知晓,藏着掖着,最后可能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不,前段时间外地客商看中芳村集体的300多亩毛竹山,原先想“流转50年,一次性支付60万元”,大家协商后改为“流转28年,每亩租金100元至120元,押金不低于一年的承包款”。对比新旧方案,28年的收益比50年的收益多了近40万元。“要是不商量,50年流转出去了,村民指定不干”。
衢江区周家乡原彭堂坞村的橘树园,承包到期后公开招标,承包额从每年的3500元降至1500元,村民没有异议。同一年,周家乡原裴家村推出140多亩残次林对外承包,招标条件只是年租金8000元至1万元,在无人问津流标后,村干部通过私人关系与老板以1.7万元签订承租合同,结果,村民却怀疑其中有“猫腻”,30多人到乡政府反映要求终止合同。
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原彭堂坞村召开过村民大会,事情的来龙去脉,村民清清楚楚,而原裴家村只是少数村干部知晓,村民并不了解。“决策村级事务,不是干部,是村民。”衢江区委书记朱建华思考道,为此,包括动议、审议、报审、讨论、告知等五个步骤的“亮家底”民主决策五步法,在衢江区全面推开。
“家底”变“当家人知道”为“家里人明了”,衢州市还在1743个村全部建起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管村里的一切大小事务。翻开记录本,龙游县隔塘村村监会主任林前新说,村里原计划投资2.8万元建公厕,村监会一审核只需1.3万元,为集体节约了1.5万元;粮食直补名单张榜公布,村民反映上报面积有误,村监会立即督促村干部重新核定如实申报……当村务、财务越来越规范,隔塘村也悄悄摘去了人民来信第一村的“帽子”。
不只是村(社区)要向群众“亮家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点工程、重大活动,也要在市、县两级领导层面中公开“晒一晒”,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去年,全市共评估53件重大事项,对其中3项有涉稳隐患的项目予以暂时“停牌”。
民间自有大智慧,“亮家底”民主决策,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真正还权于民。去年,全市4000多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通过民主决策,按项目建立监督小组,实行全程监督和公开招投标等,没有一起因项目建设或村务公开而引发集体上访事件。
一张“网格”:社会力量促和谐
社会管理,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因为,其广泛性、复杂性,决定了做好社会管理需要组织、动员、鼓励、倡导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其中,要群策群力。
发挥出民众的力量。自2009年以来,衢州市不断完善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以村、居为单位划分23282个网格,建成一支近3万人的服务队伍。他们,就像党委政府连接基层的千里眼、顺风耳,既能深切地体察百姓疾苦,热情相助排忧解难,又能敏锐地感知社会矛盾,及时施策防患于未然。
“兰花阿姨,我失恋了……”、“兰花,女儿拿走了老头子的工资卡,不肯还……”叶兰花,柯城区荷花街道兴华社区的调解主任,也是“网格”负责人之一。自去年3月份用手机自费开通“兰花热线”以来,她已抚平了许多心灵的皱褶。
一名叫小涂的年轻女性,自小父母离异,亲生父亲不认她,婆婆看不起她,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感觉很无助,竟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因为一切都会过去……”接到小涂的电话,叶兰花耐心开导了她20多分钟。这以后,叶兰花每天都要通过电话、短信和QQ与小涂“聊上几句”,直到小涂走出心灵的阴影。
而在开化县城关镇的桃溪村,村民方金古主动向村里提出,要求走家串户,帮助村干部化解矛盾,当起村里“老娘舅”。为此,他说,“退休了,在家里呆着也是呆着,为村里做点事吧。”在桃溪村,还有一批村民,自愿组织了村清洁卫生队,每天早晨5时多,就早早地起床,在村里搞起清洁卫生。现在,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网格”成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新单元”,“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实现“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去年,“网格”共收集掌握民情信息10.1万条,征求意见建议5万余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3万多个。
编织好参与社会管理的“网格”,衢州也在探索走专业化的路子。市、县两级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年来接待群众咨询350人(次),受理医患纠纷57起,成功调解55起,为患者争取赔偿金共计180多万元。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水利等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已接待来访1167人(次),受理纠纷244件,成功调解232件,帮助群众得到经济补偿577.2万元。
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有人管;热线、热心、热面孔,真情温暖百姓;大网、小网、无形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老百姓需要随时能“触网”,享受各种公共服务。由此,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界、治安形势历来相对复杂的衢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平安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