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义乌市后宅街道马交塘村,一个普通的小村落,村民大多姓朱。
这个村素有“长寿村”的美名,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该村90岁以上老人有10多位。村民们都说,他们之所以长寿,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是重要原因。
可是,因为一堵墙,村里有两名相邻了20多年的七旬老人却起了纠纷。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桩矛盾,让原本安静的村庄起了波澜。
两家合用一堵墙,20多年了
1983年,朱关立家建了幢两层小楼。两年后,邻居朱联芳紧挨着也造了一幢相同式样的两层小楼。
当时,两家经济条件都不好,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由于关系还不错,两家合用了一堵墙。
为了避免纠纷,两家在1987年9月12日还签订了一份协议,大致意思是:如果两方都要建第三层,必须一样高;如果双方有一户要建第三层,升建过程中出现墙体开裂或漏水等情况,应由升建一方负责重修。
哪知,这份未雨绸缪的协议,最后没起多大作用。
2009年,朱联芳的儿子30多岁了,还没娶媳妇,本地人都嫌他们家条件不好。
为了儿子能够体面地娶到媳妇,老朱把家中里里外外又粉刷了一遍。但20多年的老房子,用的材料也不好,下雨总是漏水。
为了堵漏,朱联芳和邻居商量,想把房子加建一层,当时朱关立一家也同意了。
2009年下半年,朱联芳就开始着手弄房子,但随之,问题也出来了。
共用墙出现了2米多长的裂缝
“本来时间长了,也会有裂缝,但不会越来越大。”朱关立的儿子朱耀辉带记者看了他们家房子。
共用墙上有一条2米多长的裂缝,宽的地方两三厘米,约5厘米深。
除此之外,墙角也出现了一条近1米长的细缝。
“这么大的缝,谁还敢住啊!”朱耀辉认为,这些缝都是邻居加建房子后弄出来的。
出于安全考虑,今年刚过完年,朱耀辉一家4口搬到了上班的工厂宿舍。
据朱耀辉说,邻居开始加建房子不久,他们就要求朱联芳家为共用墙体加固,但对方只愿出2000元作为补偿。
谈不拢,朱耀辉就四处投诉。仅后宅行政执法大队,就去了不止10次。
两拆两建成僵局
后宅行政执法大队负责马交塘村的韩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09年10月,朱联芳家第一次加建,接到投诉看了现场后,他们对违章部分进行了拆除。
2011年1月,朱耀辉再次投诉邻居加建。执法大队又进行了部分拆除,并将双方叫到一起进行了调解,但没有成功。
3月18日,朱联芳又将拆除的部分重新造了回去。
“村里加建房子都不用审批的,只要邻里同意就行。”工作人员说,但是朱耀辉却一直不肯松口。
经过实地查看,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也发现,实际情况与朱耀辉反映的有所出入:朱联芳在进行升层时,从底楼重新立了一根承重柱,同时在二楼位置沿柱子特地架了一根横梁。
“这样的结构,升建的三楼重量基本都在那根新增的柱子上,对合用墙体基本没压力,不能将墙体开裂和加建直接联系到一起。”城管工作人员说。
目前,朱耀辉打算联系相关机构,对墙体开裂的原因进行鉴定。
村里人都说,本来是关系要好的邻居,现在闹成这样,实在不划算。
虽然结果尚无定论,但邻里间的感情,却是和那条裂缝般,被拉开了一道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