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新要求,是推进农村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思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三化”同步推进是现代化进程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农业现代化放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和谋划,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力度,以工业化的物质条件装备现代农业,以城镇化的成果带动新农村建设,使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我国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农业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与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产品、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的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扩大,社会对农产品、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农业用地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则不断减少。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在较少的土地上、依靠较少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事实上,这一要求只有通过技术、资本等现代要素对土地和劳动的替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实现。
不言而喻,工业化、城镇化则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带动力既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代农业主体成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创造条件,又表现为利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增加要素投入改造农村,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再者,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也就没有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三化”同步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三化”同步推进是现代化进程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主动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推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早在2002年,我市就提出了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三化”战略,制定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积极探索实践,为全省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强龙兴农、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系列工程,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诸多实惠。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先工后农”、 “先城后乡”等思想,以及“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持”等城乡二元政策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较多,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三农”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农村消费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城乡空间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小城镇对农村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等等。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三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点不能移、“三农”是金华发展的深厚基础的优势不能丢、各类要素向“三农”倾斜的政策不能变、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不能降、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不动摇的要求,改革创新不停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
“三化”同步推进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确定,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在2015年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党中央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我市与全国全省总体情况基本相同,农业人口占比高、基数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培训转移,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到85.1%。但是,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依然不小,特别是农业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农村社会保障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和低收入农户总量还比较大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说到底是城乡二元体制仍未有效突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也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把“三化同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科学有效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切实加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力度
紧紧抓住“大兴水利”新机遇,以水利改革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推进强塘固房、农田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争取在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全面落实农业转型发展新要求,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注重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两区”建设,努力在政策支持、园区规划、精品培育、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各类新型主体的作用,使之成为“两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稳步扩大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同时,围绕培育做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扎实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
积极顺应改善民生新期待,以产业拓展为平台,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围绕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办好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做大做强农村工业,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产业增收平台。着力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民创业就业技能等多种途径,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扎实开展下山脱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发展水平和困难群众增收能力,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努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新载体,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以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为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农民住房改造,扎实推进“森林金华”建设,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与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的有机结合,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富民和谐”的幸福美好家园。
切实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认真总结义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大胆试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作者为中共金华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