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17日讯(记者 阮蓓茜) 在舒桥群众的心目中,永远定格着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身影:年轻的脸庞、干练的平头,微皱的眉头似乎总放不下乡里的大事小事。
季欣林,年仅35岁的青田县舒桥乡党委原书记,把生命的阳光洒在偏远山区,即便在死神逼近时,仍以百倍赤诚,投入到热爱的工作中。
今年7月13日,季欣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乡民的不舍离开人世,用平凡而短暂的生命,彰显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爱民为民的永恒精神。
“乡里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季欣林癌症确诊后的第一个电话
“我的病已经到骨头了,可乡里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去年12月的一天,舒桥乡党委副书记章乐川接起一个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搭档”压抑着的哭声。章乐川一下子僵在那。
4年前,季欣林从县人大机关调到舒桥乡任副书记、乡长,后任书记。前段时间,因为实在咳嗽得厉害,季欣林不得已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肺癌晚期。
一个阶段的化疗结束后,医生叮嘱季欣林,要好好休息,多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他点点头,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
站在生命的轨道上,已经听见死亡脚步的季欣林,能让他快乐的事,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
全乡22个村的换届选举,每个村,季欣林都拖着病体参加;
台风季快到了,交垟村的防洪堤施工现场,季欣林去了一次又一次;
乡里重要的会议,季欣林没有落下一场;
……
4月28日上午8时30分,舒桥乡开农村工作推进会,与会人员陆续到场。身为乡里“一把手”的季欣林早早就来了,穿着厚厚的衣服,脸蜡黄蜡黄的。
“之前有传闻说季书记身体不好,但见他还照常工作,都松了一口气。”一名乡干部回忆,看他布置工作的样子,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大家都觉得,季书记的病一点都不严重,快好了。
实际上,这是季欣林最后一次参加会议,记者在遗物中,看到了那次会议的议程表,每一项工作旁都密密麻麻记录着工作要点,以及下一步的落实安排。
5月,季欣林病情恶化,突然陷入长达84小时的深度昏迷,醒来后只能卧病在床,而随着癌细胞的扩散,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
此时,在一旁陪伴的妻子,每天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他接电话、发短信。由于乡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季欣林的病情,遇事都喜欢打电话告诉他。“每次谈乡里的事,原本昏昏沉沉的他,精神会一下子提起来。”季欣林妻子告诉记者,刚开始,家人就把手机藏起来,可季欣林一找不到手机就很着急,后来,为了顺着他的意,家人都成了他病床上办公的“助手”。
“很想再回舒桥看看”
——季欣林最后的心愿
“到乡里上班,到那个熟悉的环境中去,我会感到很轻松,很亲切,很舒心,好像自己没有生病一样。”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季欣林总对妻子说,想回去看看。可最终,无法如愿。
带着季欣林的心愿,记者找当地人当向导,探访季欣林生前心心念念的地方。车子绕着盘山公路,阳光普照在山岚上,那是他熟悉的山川、河流、村庄……在这里,季欣林有很多放不下的牵挂。
“蔡坑村修路欠债不少,必须帮村里抓项目,村支书郑根女是位女同志,很尽心,其实,我比她更着急。”
“大弄底村的杨成生快90岁了,每次抗台都不肯转移出危房,如今见了新房,就放心了。”
……
季欣林留下最多的是书籍和笔记本,其中工作日记就有12本,这是他上任4年来,每天的工作明细,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孤寡老人的生日,给五保户送补贴的时间,生活困难党员情况,承诺给百姓办的实事……
以前,副乡长陈一媚看着季欣林事无巨细地记录,总是不解。“这是一本民心账,只有还清了账,才不觉得亏欠,才活得踏实。”在他的带领下,乡里干部都开始记起民情日记。
头戴草帽,叉着腰站在田边,那个乡亲们熟悉的身影再也回不来了。“他是一个连饭后散步都爱到村里去的人。”交垟村党支部书记朱根才说,季欣林爱下村,更爱管村里的事,连看到村里的工作指示牌掉了一块漆,他都会过问。要是开车遇到出行的老人或小孩,他会送他们一段路。
22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崎岖的山路间,留下了季欣林的足迹。
走进章岙村,记者就闻到远处梨园里飘来的淡淡果香。村里不少人家房前屋后种着翠冠梨树,时下正是丰收的季节,引领他们致富的季书记,却再也无法与他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快乐。
“从前,我们只会死守着几亩地种粮食,”村民邹进华说,后来季欣林鼓励大家种植水果,现在每年靠着这一产业能赚两万多元。“要是没有季书记,我们哪能过上好日子!”说到这,村民林建玉的鼻尖泛酸。
在舒桥乡百姓心里,他就像一缕阳光,留下的温暖,怎会忘记。
年近70岁的村民叶美岩是青田远近闻名的上访户,偏执、冲动的个性让干部们头疼不已。一次,叶美岩又到乡里告状,季欣林主动打开办公室的门欢迎他,还泡上茶,请他坐坐。没想出门时,下起雨来,季欣林赶紧回办公室,递给老叶一把伞,叮嘱老人家“外面雨大,路上小心”。“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干部,我还有什么委屈不能对他说的。”如今,老叶发挥余热,担任起乡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义务宣讲员。
“季书记一直喊我姐,他就是我们的亲人,大家都想他。”在季欣林住院期间,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村民陈军妹,自费到上海的医院里照顾他,直到季欣林生命的最后一刻。
“儿子真乖,儿子坚强”
——季欣林最放不下的牵挂
“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妈妈好,因为爸爸总在上班,不陪我玩。”
季欣林的儿子皓皓今年10岁,下学期就读三年级了。爸爸在病床上时,皓皓总拉着妈妈的衣角问,爸爸会不会醒过来,是不是真的到很远的地方去了。问急了,妈妈就甩开手,在一旁哭泣。
有一次,懂事的皓皓独自在客厅里,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我们家如果没有爸爸,就不是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如果,爸爸以后不会走路,我会为你推轮椅,但爸爸的寿命要比南山长好多好多……”
临终前,季欣林紧紧握着这封早已被泪水一次次打湿的信,一直喃喃着:“儿子真乖,儿子坚强。”这是万般不舍的离别和内疚,如果再多给一些时间,他一定带孩子去多看几场电影,多玩几次儿童公园,而不是一再食言。
他多想为家人再多做一些,但,他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了。
现在,季欣林的妻子坐在客厅里,有时恍惚间,甚至能看见,季欣林从乡里回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模样,“这个家,他一周只回来睡两晚,平时都住在乡里,只有周末回家陪孩子。”她说,季欣林一回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工作。
带着无限留恋,季欣林走完了短暂的人生,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父老乡亲洒泪为他送行。
如今,舒桥乡村村种起了甜玉米,房前屋后翠冠梨挂满枝头,山上红豆杉树迎风摇曳,金银花的清香在田野上弥漫,昔日的穷乡僻壤处处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