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4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江干区,是杭州南北和东西发展轴的轴心,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也是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战略轴心所在。
新时期的江干,城市框架已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初步成型,重要功能开始发挥作用。然而,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利益格局急剧调整,江干区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
面对机遇与挑战,江干人深知,需要更好地坚持“发展、建设、稳定”并重,把握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方法手段,完善工作体系;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把握好城市建设的规模、力度和节奏,在确保形成城市建设良性循环的同时,重视同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品质,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A
密切
关系
【案例】
社区干部拿多少奖金
居民有发言权
在江干区,村官的薪酬由村民定,社区干部年终拿多少奖金,居民也有发言权。
2010年,江干区出台《关于加强村(社区)干部薪酬考核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根据规定,干部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
“基本报酬按照有关规定下发。原则上,村干部基本报酬应不少于全年薪酬的40%,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应不少于全年薪酬的60%。以江干目前村官的收入来说,全年的收入在5万-10万不等,如果以10万计算,那么基本收入是4万,其他的6万能不能拿到,拿到多少,要由考核来确定。”江干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说。
而考核按领导考核、群众考核和实绩考核来进行,其中由群众“打分”的考核,考核结果占总考核成绩的40%,如果被评为不称职干部,将扣发最高50%的考核报酬。
尊重、贴近、依靠、共享
近年来,江干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继作出“两个决定”、建立“三大体系”,出台了《加强社区(村)党组织建设的决定》和《进一步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的意见》,并形成“重心下移、块抓条保”的责任体系,以支部建在组上、党员服务群众的“片组户”民情联系机制为特点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形成的区域化党建共建体系,初步形成了全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只有真正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才会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明白党员干部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江干区不断深化片组户民情联系,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在对待群众时,始终做到“有感情、有知识、有经验、有耐心”,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增强基层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主体功能,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B
调解
矛盾
以理顺情绪解决问题为导向,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
【案例】
老娘舅也有业务“论坛”
“娘舅”即舅舅,在吴语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吴语区一带,常把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称作“老娘舅”。现在,不少地方都聘请这些热心又熟悉乡情民情的“老娘舅”作为专职调解员。
不过,“老娘舅”在为别人解决烦恼的同时,也会有烦恼,特别是遇到难以调解的问题时。对此,2008年10月,江干区九堡镇司法所特别成立了“老娘舅之家”,方便调解员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不断提高调解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老娘舅之家”的成员,主要包括在辖区内具有相当调解经验和一定威望的调解主任,同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与有关专业人士参与。“老娘舅之家”主要是为基层调解员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出调解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内容包括调解工作的学习交流、疑难会诊、学术探讨、课题调研、听证观摩及监督协调等。
据统计,自创建以来,“老娘舅之家”已帮助基层调解员解决疑难、重大纠纷25起,内容涉及拆迁赔偿、合同纠纷、工伤、交通事故、欠薪、医疗纠纷等。
畅通知情知政渠道
江干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特点,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建立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网络督查公示平台,针对基层群众关注的集体资产管理等切身利益问题,完善了相关的监管制度,构建了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有效推行效能服务“阳光驿站”“直通车”等模式,畅通百姓知情知政渠道。
此外,还相继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月”和领导干部“走近矛盾、破解难题”、蹲点联系调研、下访接访约访、包案化解等系列活动,倾听民声、了解民生、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畅通百姓利益诉求渠道。
同时,围绕及时有效化解突出社会矛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实施法院“法官调解工作室”、检察院“干警联系社区”、公安“数字巡访”、司法“律师进社区”、信访“四级联访”等,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畅通百姓情绪梳理渠道。
C
主动有效
以立足区情创新方法为要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执行力、自转力
城市管理“向下蹲”
城管和小贩“猫捉老鼠”的游戏几乎天天上演,城管人员加班加点,却得不到百姓的好口碑。2010年1月开始,江干区运行新的管理模式——城管执法“重心下移”,而辖区的老百姓更喜欢称其为:城市管理“向下蹲”。
江干区将各基层中队“下派”,将其日常指挥权、调度权、管理权、考核权下移至基层,各镇、街道成为“序化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辖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的序化管理工作,行使对辖区序化人员的日常指挥调度。居民遇到城管问题,打个电话到社区就能解决;而城管执法局不仅能采取“堵”的措施,也能与街道、镇联手进行“疏”方面的建设。
城市管理“向下蹲”后,今年1-6月,江干区信访投诉总量比去年同期降了56.38%,下降幅度居全市首位。
D
服务民生
以服务民生构建和谐为根本,江干区创新便民惠民利民长效机制
家门口的“一社一品”
现在社交网络很热,江干区也有这样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平台:江干新闻网主页上,有一个被称为“一社一品”(指一个社区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活动)的网上展示交流平台。小区居民可以上传照片,在论坛交流社区信息,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辖区内文艺演出、收藏展示、心理诊疗等各类特色文化服务。
现在,全区120个社区个个有品牌,并且通过网络平台互相竞争。江干区每年投入20万专项资金,以奖代拨的形式进行奖励扶持。
活动搞起来了,怎么吸引居民?江干区推出“一社一品”的菜单式服务。每个社区将品牌活动的项目、内容、时间、地点制成菜单,各街道、镇则精选辖区内1-2个品牌制成菜单,区一级再从各街道、镇挑选一批亮点品牌制成菜单,同时绘制全区文化品牌分布路径图,分发给居民群众,让全区居民都能就近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文化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