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为了节约政府的维稳与治理成本,还是为了保障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为的哥的姐找到“组织”,而且是可以充分发挥工会本质功能的“组织”,已属当务之急——这需要治理思维的创新,更需要制度突破。
杭州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举行在即,方案能否通过引人关注。但仅靠调价能否维护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能否避免再一次“罢运”风波,依然让人不无忧虑。
提到“罢运”风波,那是一段不愉快的回忆;近年来各地接连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风波,几乎都存在相当多的不愉快——乱,而且夹杂暴力。或可拿不久前发生的伦敦骚乱作为旁证,伦敦骚乱折射出英国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就业机会减少、青年人精神苦闷,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乱,是因为参与者是“无组织”的。无数事实证明,“有组织”的游行、集会很少会演变成骚乱,相对于众多的个体,“组织”拥有更多的理性,同时拥有更多表达诉求的能力;“组织”因为拥有专业人士如律师,因而更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最符合劳工方利益同时也有实现可能的诉求。而当“组织”成为所有参与者的权威中心,那么以手机短信、QQ留言、微博私信等方式集体起哄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组织”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群体性行为的正当性,因而光明正大,那么面对“罢运”,政府部门找不到“对话”对象的尴尬就可避免。
那么出租车司机的“组织”应该是谁?无他,工会。
几乎每次“罢运”风波,都有舆论追问:“工会在哪里?”
工会在哪里?不外乎两个答案,一是不存在,二是即使存在,也没有发挥作用。
而这两个答案背后的成因则是一致的。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工会的发起、登记有诸多限制,导致在某些企业与行业工会组织的缺位;而由现行体制产生的工会则存在先天不足——它更像是一个维护生产秩序与社会安定的组织,而不是代表员工一方争取权益的组织。当然在政府的初衷,工会确实负有维护员工权益之责,但就如政府部门更容易倾向维护企业的利益,由政府主导或引导产生的工会同样难以避免这样的取向。今日本报有关专题报道中有两个细节,可说是当下工会状况的生动写照:一是某区出租车行业工会的主席竟然由政府部门负责人担任,二是有司机向记者吐露心声——他不信任工会。
不管是为了节约政府的维稳与治理成本,还是为了保障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为的哥的姐找到“组织”,而且是可以充分发挥工会本质功能的“组织”,已属当务之急——这需要治理思维的创新,更需要制度突破。但需要强调的是,工会能否发挥作用依然绕不开一个“体制”问题,当下司机方在资方面前的弱势,根源在体制(如司机只能打工不能个体),而不在有无工会;当前的管制政策与行业结构如果不加改革,出租车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如果无法形成,工会的正面作用将是有限的。诚如《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08年就已指出的,竞争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经济性结社自由是劳动者最可靠的保障。据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