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4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我们三期工程2009年完工,有床位550张,而等着入住我们院里的老人已经预约了近2000人,但由于招不到护理员,两个楼层的近百张床位都空着。”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翁歆说,一方面养老机构床位紧缺,老人入院难,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有床位,招不到护理员却空在那里。
目前,杭州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17万。而我省城市老年人家庭实际空巢率为74.95%。
未来,我们到哪里养老?谁来帮助我们养老?关注这些问题的,不仅仅是老年人,还有我们年轻人。因为这也是对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关注。
护理员难招成通病
和睦路上的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杭州市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国办养老机构,可以入住1000多名老人。但福利中心外,预约等待入住的老人还有近2000人,一床难求。
中心养老分两种类型,自理和护理。自理是针对有自理能力,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一般一层楼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工作类似宾馆服务员。而护理则是针对自理能力差或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般一层楼12个房间,每个房间一名护理人员,需照料7名老人,护理人员的工作类似医院护工。
自理相对需求较大,目前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号已经排到1000多号。而护理,因为老人身体状况差,相对流动较大,但目前也已处于饱和状态。但采访中,记者发现护理所在的9号楼内,3层的9个房间和4层的3个房间空着,加起来12个房间将近100个床位空置着。
“护理人员太难招,头疼啊。”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书记、主任翁歆无奈地表示,目前中心有1000余名老人,自理和护理的老人基本是一比一。但在护理人员的安排上,比例悬殊。自理的护理人员大约是20人,而护理则有100多人。
“100多人还是不够,我们现在的缺口至少有20人。”翁歆告诉记者,护理员难招几乎是所有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
工作辛苦收入不高
目前,在福利中心负责护理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年龄最小的也在35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有65岁。
“一般愿意做这个工作的,都是能吃得起苦,相对来说找其他工作比较难的。”翁歆说。
38岁的重庆人李兴碧应该是中心负责护理的工作人员里年龄最小的。她早年在北京、陕西等地打工,2006年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杭州,当年3月到福利中心工作。目前,她一共照顾7个老人,其中3人几乎没有自理能力。
“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一行,也不了解,就想先试试看能不能干。”李兴碧说,正式工作后,她发现工作远比她想的复杂,“要照顾老人吃饭、洗澡、把屎把尿,要了解每一个老人,还要跟他的家属打交道。”
每天一早,李兴碧就要起床,从家里往中心赶,中午12点30分到下午2点30分可以休息,床就在老人们住的大开间,之后一直要照料到夜晚老人都睡下了,才能下班。
“虽然中午和晚上有值班阿姨,但他们还是睡不踏实,老人们会不定时地有各种需求。”护士长助理杨杰说。
不过,对李兴碧来说,最难受的还是家属的不理解和照料的老人过世。
“我们跟老人接触可能比他的亲人还要久,看着他们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最后离开,真的难受,很长时间缓不过来。而遇到个别家属不理解的时候,会觉得生气、委屈,不想干了。”李兴碧说。
这份工作,确实很难带给他们满足感和成就感,“带孩子的保姆,看着小孩一天天长大,会有成就感,但我们的护理阿姨,看着老人一天天衰老,即使有好转,也是暂时的,确实心里很压抑,压力很大。”
而说到收入,李兴碧说得很实在,“按照现在的物价,我的工资确实比我自己预计的要低,但我找别的工作也不容易,这里福利还不错,求个安稳。”
护工缺口越来越大
“人口红利过去,劳动力市场短缺,加上西部发展,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越来越少,甚至原来在外打工的也都回到老家。愿意干养老护理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翁歆说,其实,这是一个国际问题,发达国家也正面临这一问题,原来在发达国家做这类工作的,大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口越来越大,能输出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我们机构是不少学校的实践基地,但是实习完了,留下来的几乎没有,有些招聘来的,干了一天受不了就走了,这种情况很普遍。”翁歆说。
分析原因,翁歆认为,一方面是养老护理这份工作社会地位不高,就年轻人从业心态而言,更愿意去有专业要求的医疗机构,而不是进行生活护理的养老院,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在家都没干过什么家务,让他们伺候老人,确实很难接受。另一方面,生活护理的工作量大,收入不高,就业前景差。最后一点就是压力大,心里压抑。
“随着社会进步,医疗水平不断发展,今后的高龄老人会越来越多,需要护理的老人会越来越多,这个缺口将会越发地显著。”翁歆说。
数说供需
截至2010年底,杭州市范围内(包含区县市)共有养老机构217家,床位26036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7家,街道、乡镇办养老机构180家,社会办的养老机构20家。
目前,杭州每百位老人平均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为2.23张,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到明年,达到3张,至201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张。养老机构中,以街道、乡镇办的小规模养老机构为主,在满足辖区内孤寡老人收养、社会寄养的基础上,也对社会开放。这两年,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也多了起来,养老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25%左右。
杭州还打算在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及下沙6个区增加64处养老设施,布点规划已经做好。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市级(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区级(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街道乡镇(居住区)养老院和社区托老所。
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城镇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有16%,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杭州有近18.7万老人想入住养老机构。但由于配偶和家属反对以及经济条件的因素,实际想入住的老人没有那么多。
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数据,杭州25%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调查显示,杭州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9人。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非常普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几乎消失,空巢老人增多。
专家预测,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一旦老年人的健康出现状况,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就会上升。
城内一床难求城外床位空置
与市中心一床难求的情况相比,周边一些区、县养老机构却门庭冷落,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床位闲置。如何改变郊区大量养老床位空置的现象,既有待人们转变养老观念,也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科学指导,从而实现养老的“城乡一体化”。
市区养老院基本住满
按养老设施的情况,杭州养老机构分高、中、低档。
“严格意义上说,杭州没有很高档的养老设施。”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说,中低档的最多,集中在乡镇农村,一半左右的床位在农村敬老院。乡镇办的养老机构入住率大多不高,而城区内的养老院基本都住满了。
“杭州老人有个特点,留恋西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尤其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他们怕孤独,希望离子女近一些。”陈国民说,去年,杭州市审计局发布一份关于杭州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报告中说,与市中心一床难求的情况相比,一些区、县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较低,如余杭区已建成床位2197张,近三年入住率维持在30%左右;滨江区建成床位215张,近三年平均入住率约31%。
记者联系了余杭区的华临山庄老年公寓,130多张床位有近一半还空着。
高档养老院需民间资本
“比较合理的养老机构布局应该是橄榄形,即中间的大,两头小。”陈国民说,政府需要加大投入的还是中档养老机构,满足普通市民的养老需求,高档的养老机构交给民间资本去办。
上城区唯康老人养生文化公寓开办于2004年,属于公办民营,由唯新食品有限公司建造。在杭州的养老机构里,目前还算是比较高档的。公寓有55个房间,109张床位,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建造的,主要接收的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收费标准在每月2000元至3600元不等。
“那时候,这个收费标准算高的。”工作人员于春杰说,开业前三年,很多老人不知道,入住率只有30%。3年后住满了。现在,还有200多人在排队等待。
“不过,我们也不是很高档的。”于春杰说,院长曾去台湾看过一家高档养老院,设施跟五星级宾馆一样豪华,挑梁大厅就有三层高。不过,这样的养老院价格也很高,不是一般老人住得起的。
70%老人享受居家养老
然而,能去机构养老的老人毕竟很少,杭州95%左右的老人还是在家里养老。
“在养老手段中,大势所趋还是居家养老,回归家庭和社区,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省老龄委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说,居家养老,不管是当前,还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绝大部分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在杭州,居家养老包括有偿、低偿和无偿三类。
“主城区这三类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目前达到70%左右,农村是从去年开始起步的,也在逐步扩大覆盖面。”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说。
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五花八门,比方说老年人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到老年食堂就餐,或是通过养老服务站点,享受到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修理电器等家政服务。
据统计,目前杭州居家养老服务站有967个,位居全省第二。专业护理人员980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957支,志愿者人数61336人,日间照料机构(含托老所)498个,托老床位1618个,已建老年食堂171个。
“对于完全失能的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我认为还是应该到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再是到位,也不能全天陪护,居家养老还是适合那些具有基本自理能力的老人。”陈国民说。
助老员流失了三分之一
然而,居家养老也同样存在“谁来帮助我们养老”的问题。
为了让居家养老服务更专业,杭州专门培训了一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助老员,去年培训了800多人。由杭州市社会福利协会牵头,聘请专业教授和有多年护理经验的人对这些助老员进行授课,授课结束后,由杭州市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负责考核,合格者则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但是到去年年底我们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很多人,有的是出去做保姆,有的已经转行,留下来的不足三分之二。”陈国民说。
目前的居家养老除了街道、社区承担,还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培训的助老员中就有中介机构的职工,由中介机构支付工资。政府扶持主要来自于向一部分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老人到中介机构消费后,由政府买单。
“中介机构是民营的,营利性质的,这些助老员待遇不高,所以不少都跳槽,去做保姆的我们还比较安慰,还是能为老年人提供照料,但转行的就可惜了。”陈国民说。
因为这样的专业助老人员不多,群体也不稳定,所以能分配到老年人身上的照料时间和精力也就少了。
入住前应做哪些准备
1老人要改变看法,自己来到养老院,是养老来了,不是被子女抛弃了。
2要有离开子女、离开原来自己生活环境的心理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
3了解养老院收费、环境、配套设施、医疗服务、已入住老人的主要群体及交通是否便利等情况。
【应对】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养老机构社会化也是一个方向。杭州的目标是,未来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高投入是民间投资者进入这个领域的一块绊脚石。
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说,以已建成的市级养老机构为例,在土地资源行政划拨的条件下,床位的建设投入成本约15万元。“包括租用场地、对场地的改建,以及设备添置、装修,在不发生大额土建成本的情况下,收取的养老收入仅仅维持日常开支,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针对这一情况,杭州已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的意见》,鼓励民间投资者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杭州主城区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新建、改扩建用房自建的,每个床位一次性补贴,包括省、市以及区级补贴15000元左右。有些城区补贴更高。
此外,杭州市主城区养老机构床位投入使用后,每年按照入住杭州籍老人数,每个床位市区两级补贴给养老机构1440元。
建立时间银行制度
如何去解决护理员难招的问题,翁歆想了很多。
一方面要在社会上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提高这个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
翁歆说,她在名片上特地印上浙江省人大代表的头衔,就是希望告诉大家,养老行业也可以出人大代表,这个行业是很受重视的。
此外,就是政策措施的研究。翁歆认为有一种力量应当充分开拓——“青年”老年人,就是那些虽然已经退出工作岗位,但有精力有能力进行社会活动的人。方式可以采取“时间银行”,让他们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等自己老了,需要服务的时候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护理工的缺口。”翁歆说。
最后,就是对老年产品的研发。今年上半年,翁歆去参加了老年及残疾用品展销会,日本就研发了一种帮助处理老人排泄物的装置,“这份工作又苦又累又脏,如果有这些器具辅助,愿意从事这个事业的人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