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现象之所以会不断出现并蔓延,其实并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出了问题,而是践行道德观的社会环境显得过于恶劣——扶起倒地老人的社会风险、道德成本,实在太过高昂
“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中国人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27日表示,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
“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是中国人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判断无疑十分正确,那些所谓“中国已陷入道德危机”的说法确属危言耸听。
但我们又必须澄清如下两个认知:其一,从其本身的价值功能来看,“道德”并不只是一种观念,而主要更是一种实践。其二,从社会现实角度看,要将良好的道德观转化为鲜活的道德行动,让“道德观—道德实践”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的良性互动,进而“蔚然成风”,不能仅靠道德本身,就道德论道德,还需整个社会制度环境的支持和保障——以便由此能尽可能降低乃至消除一个人做好事的道德成本和风险。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
回顾一下,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现象的发生机制,不难发现,该现象之所以会不断出现并蔓延,其实并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出了问题,而是践行道德观的社会环境显得过于恶劣——扶起倒地老人的社会风险、道德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不能不令人在事前纠结不已以至于望而生畏。当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背后还有许多更深的社会环境因素。比如,老年人保障水平和程度低下——“养儿防老”已不可靠,但“社会养老”制度又远未跟上。
显然,如果没有全面完善的社会制度环境配套,不仅会滋生诸如“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这样的道德现实,也会反过来日渐侵蚀“扶老携幼”的道德观。如有网络调查显示,面对“是否会扶倒地老人”,44%的网友表示不会扶,38%选择“不好说”,只有18%表示“肯定会扶”。当然,依然可以说中国人的主流道德观没有问题,但在不佳的社会环境下,道德实践却已与道德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矛盾和分裂。
其实,何只是“扶老人”,在其他道德领域,道德观和道德实践的这种矛盾和分裂,比比皆是。比如慈善领域,看看“郭美美事件”后的网络调查——“77.67%的网友表示不会再给红十字会捐款”,便不难一目了然。再如,在排斥假劣(商品、文凭、论文)、反腐败领域,“既不齿又参与”、“既痛恨又艳羡”的矛盾,何尝不在许多国人身上存在?据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