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6日讯 昔日是菜篮子基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目前尚有5万多拆迁户在外过渡,流动人口达36万,是杭州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区……面对社会转型加速、流动加快等复杂情况,“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杭州江干区把社会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
在江干,“进万家门、访万家情”活动深入人心,全区机关干部和社区(村)党员干部通过和群众互动交流,了解民情、服务群众,仅今年七、八两个月就走访群众18804户,收集问题建议3725条。“家是社会的细胞,要管好社会这个大家,先得走进小家。”江干区委书记徐立毅说。
上门服务拆迁户
老沈家的门,老张不知推了多少次。老沈叫沈妙林,家原来住笕桥镇草庄6组,因为拆迁搬到外面租房。从前是房东,现在做房客,老沈心里可有落差了。社区干部张海良主动上门服务:老沈妈妈生病住院,女儿生小孩,老张上门看望,一趟不落。老沈失去了出租房的收入,虽然有点租房补贴,但好强的他总觉得不是滋味。老张琢磨着得给他找份合适的工作,跑断了腿总算帮老沈找到了工作。老沈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老沈说:“像我这样的拆迁户,一点抱怨都没有肯定不现实,但有干部在帮我们,困难总会过去的。”
【故事背景】江干区正在建设钱江新城、杭州东站枢纽等工程,在外过渡的拆迁户成了“包片”社区干部重点服务的对象。江干把全区划分为658个管理片区、1500余个联系服务小组,每名党员联系10户左右家庭,基本实现了“联系无遗漏、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
既管理也送服务
瞿卫民是江干区城管执法局凯旋执法中队的分队长。前段时间,他到景芳五区一个困难户家庭访问时发现:这户人家夫妻都是下岗工人,为了供女儿上大学,摆了个流动早点摊,因为影响环境,居民不止一次投诉。“去过了,罚过了,第二天照样摆摊,而且人家这么难,我们也不忍心再罚了。”他赶紧找凯旋街道城管科副科长吴雪明商量,吴科长协调街道经管科,几经努力,帮助夫妻俩拿到了临街一个小店面,开起了小饭馆,房租比市场价格低不少。
瞿队长和吴科长以前认识,但看似工作上有联系,实际上是各管各的事情。近年全区推广了将城管执法人员的日常管理权、考核权、调度权等下放到乡镇街道,使他们俩“捆绑”成一体。
“谁也想不到,这对夫妇,居然送了面锦旗来。”中队长傅启浩感慨道,“抓管理,不如送服务”。
【故事背景】乱停车、乱扔垃圾、街面设摊……这些事常常是“看得见的(乡镇街道)管不了”,“管得了的(城管部门)看不见”。江干城管执法下放到乡镇街道后,居民碰到城管问题,打个电话到社区,或者走几步路到街道,就能直接解决问题。目前,全区城管执法的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9.8%。
调解就在家门口
“你把法律援助送到百姓家。你在哪,哪里就开满和谐的花!”江干区法院的朱学军法官被大家夸成一朵花,他笑着说:人民调解员才是花,自己是绿叶。
杭州市的“金牌和事佬”朱学军把调解工作室从法院办公室搬到社区,在4个街道分别设立了4个联络站和49个调委会。闸弄口街道的调解员张效东说:“碰到难题就把老朱找来,一起上门。”有户居民父母去世后,曾悉心照顾双亲的小妹仍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里,三兄妹为房子起了争执,怎么也调解不好。朱学军赶来巧妙劝解:房屋归小妹继承所有;小妹支付兄长和姐姐各16万元。大家重归于好。
“朱法官经验丰富,有耐心,当事人的脉搏搭得准。”张效东说。
老朱急了:“老张,不要谦虚。你们一个街道一百多个调解员,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过是当当参谋,搭把手,助把力。”
【故事背景】江干的干部“沉”到街道、社区,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法官调解工作室”进社区、“干警联系社区”、“数字巡访”、“律师进社区”等都畅通了社情民意,他们还帮助上千名人民调解员每年成功调解纠纷5000多起,成功率超过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