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考察干部的“官德尺”一量到底
要做官,先做人;官德正,吏治清。各省市纷纷将官德纳入干部考核任用的“硬指标”,并在可量化、可操作、可执行方面进行了尝试。
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让“德”字考核考出差别、考出问题——
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考察评价办法(试行)》,加强对领导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全面考核。今年,浙江省仙居县在拟提拔干部前,首次发放《干部德的情况调查表》,设置了15个反向测评指标,直指“不敢坚持原则”、“热衷政绩工程”、“铺张浪费”等负面现象,由群众“打钩”。
重庆专门制定德的考评办法,列出“贯彻上级部署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学风不浓玩风浓、收受礼金红包”等10种负面现象进行反向调查。在年度考核时,还专门开展区县委书记形象口碑调查。
在江苏南通,正反两个层面“德”的评价,各占总测评分值的50%。正向评“德”,分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档次。反向测“德”,对干部的“德”设置了“问题严重”、“有较多反映议论”、“偶尔有反映议论”、“无反映”和“不了解”5种评价标准。各档加权减分作为被测评者该项指标得分,并汇总各子项指标得出总分。
深入调查,认真甄别,让“德”字考评准确、客观——
江西省萍乡市将监督考核工作延伸至社区。在2008年就开始试点的芦溪县华光社区,居住在社区内的所有党员干部的照片、任职情况等信息被公布在“廉政监督栏”,由退休老同志、人大代表、无职党员、普通群众组成的监督员随时监督其“8小时外”情况,并定期向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汇报。
江苏在省辖市委换届考察中,大力拓展和延伸考核面,探索家访、邻访、追溯回访等渠道,广泛听取考核对象身边人、服务对象、曾经同事的意见,结合个别谈话、生活圈社交圈考察等,对干部德的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印证。
“对德行的方面出现问题的,在选拔任用时实行‘一票否决’”,类似的条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出台的干部考核任用条例中。
浙江省余姚市在日前的乡镇换届考察中,对32名德行评价不高的干部作出组织处理,其中4人被免去现职,2人退居二线;仙居县对在考核评价中发现的5名德行不好的干部中止提任程序,对反映较多、但又一时查无实据的8名拟提任的干部作出暂缓使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