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1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上周五,记者到运河良渚段畔,探访了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的一间小麦粮仓。这里的1250吨小麦是2007年入库的,但到现在却依然散发着小麦特有的香味。
粮仓保管员胡长武说,衡量小麦储存品质好坏时,检化验人员会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依然好吃,与当年新产小麦做成的馒头相差无几。”
粮食在常温下,放了一段时间,自然清香就会消失;时间再久一点,就可能生虫。在省级储备粮库,一旦粮食大批量质量下降,就意味着农民一年辛苦白费,很浪费,也很可惜。但这种情况,在浙江即将成为历史。因为,浙江的省级粮库,已经引入绿色生态和信息化管理手段,能把储备粮中早籼稻的保存时间,从国家标准的2年延长到3年;小麦保存时间,从国家标准的3年延长到4-5年。在延长保存时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保存了像新粮一样的好口感。
“粮食保管最重要是降温。”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金荣介绍说。
首先,当平均粮温在15℃以上时,稻谷表面常年存在的虫卵就会孵化成虫。另外,粮食口感不好,主要因为里面的脂肪酸含量比较高。而温度越高,脂肪酸就增长越快。脂肪酸多了,大米吃起来就不香。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储备粮都进“空调房”,但这样成本太高,整体核算起来就不划算了。“所以,必须降低温度,同时还要考虑降低成本。”怎么办?浙江于是开始试点一系列高科技管理手段,打造绿色粮仓,为国家财政节省资金。
储备粮仓一年四季温度不同,粮食温度高了要通风降温或开启空调,而粮食温度低了又要关掉空调。
“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的每个粮仓都设有六个小盒子,这六个盒子,控制着一幢粮仓内180个测控点,类似电子眼,‘侦察兵’。”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仓储部副经理金建德说,这些测控点24小时监测着粮仓内粮食的温度。一旦出现异常,储备库的粮情信息化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启动自主创新的一套智能型温控系统,调节温度。同时,侦察兵们还会“照看”着粮食的安全状况,主要看有没有坏掉。
与粮食储备常用的谷物制冷机相比,这套系统不仅造价低,而且能耗约为后者的1/2。现在,该储备库34幢仓库信息员在办公室电脑前即可完成,时间只需十多分钟。今年,系统即将全面升级,升级后的粮情测控系统将是国内最先进的。
同时,在害虫防治上,引入了惰性粉。只要把它撒在谷仓表层50厘米处,虫子会爬上来,一旦沾上这种粉,虫子和稻谷表面的虫卵就会全部死亡,可实现试验仓粮食免熏蒸,并实现绿色生态储粮。去年和今年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的免熏蒸率都超过了30%。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粮库生态化、管理科学化、设施现代化、队伍专业化。”陆金荣说。
另外,“十二五”期间,浙江要加快建设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打通国际贸易通道,逐步扩大粮油国际贸易,培育临港型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和加工产业,扩展海外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