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人师傅”舒幼民把安全行驶当天职,视旅客为亲人,31年行车270多万公里,无一起事故,无一次违章,年均节油8000多公升,不少早年乘过他车的旅客至今还记着他,逢年过节发短信向他问候。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
“请问,‘长人师傅’开杭州的班车是几点钟?”“‘长人师傅’的班车车票还有吗?我想买两张。”“‘长人师傅’的班车车票卖完了?真遗憾!”
在温岭汽车客运站售票窗口,每天会有人向售票员这样询问。
在乘客心中,温岭畅达运输公司“长人师傅”舒幼民驾驶的浙JC5988大客,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坐他的车不仅舒适、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更关键的是安全。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本报连续报道舒幼民的先进事迹后,在当地,乃至整个台州,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他开车31年,把安全行驶当作天职,把旅客当成亲人,安全行驶27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0圈,没有发生过一起事故,没有一次违章,年均节油8000多公升。这份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已经成为市民们口口相传的佳话;他身上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正温暖着一座城市。
10月15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赴温岭调研,在专门听取舒幼民事迹介绍后说:“舒幼民是当代活着的雷锋,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忠于职守,他有自己的职业观
舒幼民的同事江忠明清晰地记得,有一年除夕,他开长途车回站,已是下半夜了,发现舒幼民还在检查车况。他也开加班车,刚从杭州回来。
“这么晚了,快回家过年吧!”江忠明说。
“不仔细查查,我心里不踏实。”舒幼民说着,又拎来一桶水,开始擦洗挡风玻璃。
在畅达公司,有专门的车辆检修人员。通常,司机出长途回来,只需将车辆开进车站修理厂,交给检修人员就行了。可舒幼民不。每天出车前,他提早一两个小时到车站,检查车况、清洁车辆,特别是一些重要部位的检查更不马虎,直到轮胎、灯光、转向、制动、发动机都检查无误了,才放心。
同样,每次出车回来,哪怕时间再晚,他也要做一遍检查、清洁车辆的“功课”,这个习惯,雷打不动。
“人一天不洗脸会难受,发动机一天不清洁我更难受。”在他眼里,车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是相通的,你对它好,它就服你,不出故障。“爱护车辆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如果车辆故障不及时排除,我会比自己的孩子生病还要焦急。”他说。
3年前的冬天,舒幼民开杭州的班车时间是早上7时30分。一天,他照例提早两个小时到站。检查中,他发现一个后轮胎气不足,就立即换掉。
事后,舒幼民以此为例对同事说,出车前提早进站检查车况,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行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二是按班车时间准时到站,待发现问题后更换轮胎,势必耽搁发车时间,旅客就会不满意。
这样的事儿,舒幼民每年总会碰到几次。有一回,舒幼民在发车前检查刹车时,发现有异常,“十有八九是刹车的某个部位漏气了。”
大客车的刹车是气刹,车厢很低,必须钻到车底下才能查出问题。在车底下,他打着手电,仔细检查发现,原来是刹车制动气管结头松动了。于是,他对结头作了紧固处理,刹车不再漏气。
那天大雨,舒幼民从车底下钻出来时,全身湿透。他说,紧固刹车制动气管结头,虽是个“小手术”,但关系重大。要不及时发现、紧固,行车途中就可能出现制动气管漏气、制动失灵、刹车无效现象,继而引发交通事故。
开车的人都懂得,爱护车辆只是安全行车的前提,更要紧的是,在驶车时,务必一以贯之地遵守交通安全法规。
对此,舒幼民深有体会。他说:“安全是底线,没有安全就失去了一切。忠于职守,不折不扣地遵守交通法规,这是我的职业观。因此,我每天出车都把自己当作新手上路,认真对待,不急不躁,与人谦让,与车礼让。”
正因为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么多年,舒幼民开车没闯过一次红灯、没有一次超速。他总是中速、匀速行驶,把车开得十分平稳。旅客们普遍反映,坐他的车舒适、安全。
但也有旅客嫌他开得慢,跑一趟温岭至杭州比别人要多10至15分钟。有些不文明的旅客,甚至当众冲着舒幼民骂骂咧咧。但无论对方骂得多么难听,舒幼民绝不还口,依旧淡定地开着中速车。
在温岭市电力部门工作的陈龙,常赴杭出差,是舒幼民的老乘客。他就好几次碰到舒幼民挨骂的事儿。一次,车到杭州站后,一名旅客埋怨舒幼民“车开得这么慢,太不像话了”,言毕,竟然用矿泉水瓶砸向舒幼民的头部。
令陈龙没想到的是,舒幼民面不改色,依然微笑地向那名旅客解释:“开车‘斤斤计较’要不得,有时候相对慢速等于快速、高效。温岭到杭州300多公里,多个十几分钟,不能算慢。如果超速,出了交通事故,你想想,十几分钟能处理好吗?要是出车祸伤了大家,你让我怎么对得起包括你在内的全车旅客?”
平时,舒幼民对天气预报特别关注。他有个习惯,就是把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记下来,如果遇到异常或恶劣的天气,他都事前制订出应急预案。比如,高温时,他要防爆胎;下雨天,要特别检查雨刮器;下雪天,要备好防滑链。“这叫打有准备之仗,把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他说。
乐于助人,他有自己的人生观
舒幼民驾驶的这辆大客车,3年前,挡风玻璃边上放有一块“共产党员示范车”的牌子。这是当时畅达公司880辆车中唯一享有这一殊荣的车。
“从那时起,我把‘共产党员示范车’这块牌子刻在了心里。我是司机,只要旅客上了我的车,就是我的亲人,我就要开好安全车,真心实意地帮助旅客、服务好旅客。一句话,让旅客满意是我这几十年来的人生观。”舒幼民说。
梁三鸿是温岭的一名普通市民。早年,他与舒幼民并不认识,如今,却成了好朋友。采访中,梁三鸿回忆起他们相识的过程。
1989年,梁三鸿的女儿考上杭州的一所大学。每次从温岭到杭州,或从杭州回家,女儿都坐舒幼民的车。
梁三鸿女儿第一次独自一人上学,在车上,得到了舒幼民的细心照料。到达杭州后,因为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学校怎么走,她急得直哭。舒幼民见状,先是对她安慰了一番,接着,又亲自将她送到学校。
让梁三鸿记忆特别深刻的是,1990年冬,他乘坐舒幼民的车到杭州看望女儿。车至黄土岭时,遇天下雪,越下越大。
那时,台州没有高速公路,下雪天翻山越岭,行车别提有多难了。待车开到杭州时,已经是下半夜了,梁三鸿找不到旅馆。
“车站里有专门为驾驶员提供过夜的床铺,你要是不嫌弃,就在这里睡一宿吧!”正在梁三鸿急得手足无措时,舒幼民说的这句话让他格外温暖。
那晚,舒幼民和梁三鸿挤在一张床上睡觉。睡前,舒幼民打来热水给他洗脚。第二天一大早,梁三鸿醒来时,发现舒幼民已替他买来毛巾、牙膏、早餐。“我们驾驶员住的地方条件不太好,昨晚你可能没睡好,真不好意思。”舒幼民说。
从那以后,梁三鸿与舒幼民逐渐成了好友。每次,他和女儿要乘舒幼民的车,只需打个电话,舒幼民就会替他把车票买好。
与梁三鸿一样,在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温岭支行工作的陈玲希,跟舒幼民的关系也是从素不相识开始,到成为忘年交、称他为舒叔叔。
陈玲希对记者说,2006年,她在杭州读大学,行李很多,每次乘舒叔叔的车,上车下车时,他总是帮着提行李。临分手时,他又总是像父亲一样,千叮咛万嘱咐,要她珍惜时间,认真学习。陈玲希大学毕业,已经有工作了,他还是把她当女儿一样看待,多次邀请她到家里吃饭,鼓励她努力工作,争取上进。
在不少人看来,如今,乘客车的,大多是经济条件一般或不太好的平民百姓,但温岭一位颇有实力的老板却是舒幼民的常客。他就是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根。
陈华根说,舒幼民是个细心的人,为旅客想得很周到。临开车时,他会将一叠各种各样的报纸分发给大家;高温天气,他会在车上给旅客多备几箱矿泉水、发几盒降暑药;下雨天时,他车上准备的雨伞成为旅客的急需品;遇到长时间路阻时,他会下车给旅客买一份小点心;碰到节假日,他还会出人意料地给旅客送一些纪念品……直到现在,绝大多数旅客都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舒幼民自己花钱买的。“每次坐进舒幼民的车里,总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陈华根说。
舒幼民视旅客为亲人,旅客也把他当亲人。这些年,许多素昧平生的旅客,因为乘坐过他的车,得到过他的帮助,过年过节时,总忘不了给他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表示问候。邱卫清就是其中的一位。
1991年,邱卫清还是个小姑娘。因为胆小,加上从未出过远门,乘舒幼民的车到杭州站时,她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望着人来人往的大街犯愁。
舒幼民看见了,上前问她到哪里去。邱卫清说,她要到浙二医院看望一个病人。舒幼民就耐心细致地跟她讲去医院的路该怎么走。可讲了好长时间,邱卫清还是不明白。这让舒幼民很不放心,他干脆乘公交车将邱卫清送到浙二医院。“这人真热心,连买车票的钱都是他付的。”邱卫清说。
这件事已经过去整整20年了,但邱卫清一直记在心里,每逢节假日,她都要给舒幼民发一条祝福短信。
勇于奉献,他有自己的价值观
舒幼民说过一句话:全社会都在提倡爱岗、敬业、奉献,其实,爱岗和敬业是最基本的要求,奉献则是一种境界。
他还说,他对工作、对做人追求完美,一个人如果勇于奉献,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活着会更有意义。
这就是舒幼民的价值观。
孙云龙是舒幼民最早的搭档,也是舒幼民的师傅。说到徒弟的工作表现时,孙云龙说,舒幼民这个人啊,长期以来一直勤勤恳恳。逢年过节,加班缺人手时,调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舒幼民。特别是春节前的这段日子,舒幼民刚出车回来,经常会接到调度的通知,又让他立即出车。调度曾当着舒幼民的面说:“就你叫得动,随叫随到。”
在畅达公司500多名员工、300多名长途司机中,舒幼民的出勤率最高,曾经连续4年出满勤,创下了全公司从来没有人达到过的纪录。
“出满勤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一年365天,天天在外开车。”孙云龙感慨地说,谁都知道,每天开车是很辛苦的,没有一定的毅力支撑不了。
其实,创出“出满勤”纪录,长年累月比人家早上班、晚回家,不仅辛苦,还照顾不到家里,这种“心里的苦”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上世纪80年代,舒幼民有五六个除夕在出车途中。他的妻子俞淑敏说,每当这个时候,她感到特别冷清、孤寂。因为除夕,别人家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而她只能和幼小的儿子为伴。
有两件事让俞淑敏至今还“耿耿于怀”。
第一件事是,她生儿子的头两天,就住院了,可丈夫一直在外出车。直到下半夜,儿子快要出生了,丈夫才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没想到,当天凌晨天还没亮,他又出车了。这一走,又是好几天。
还有一件事是,十几年前,俞淑敏脚骨骨折,医生嘱咐两三个月不能下地走路。但舒幼民因为出车,几乎没有时间在家照顾妻子。那时,儿子还在上小学,每天三餐要有人烧给他吃。怎么办?不得已,俞淑敏只好用手拄着凳子,支撑着全身,一点一点地挪动着,给儿子做饭。
采访中,舒幼民哽咽着聊起这些,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感。他说,那些时候,单位驾驶员紧缺,代班顶班是常事,实在没时间照顾家人。
“奉献往往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但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给单位产生效益、没有给群众带来好处,这样的奉献就不值得。”舒幼民说。
舒幼民以开车为例,阐述他的观点。他说,他开车始终保持中速,尽可能做到匀速,主要目的是为了旅客安全。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节油。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舒幼民得出的结论,中速行驶最节油。为此,他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速总是保持在90公里左右,普通公路时速保持60公里左右。
除此以外,舒幼民说,恰到好处地“提前应对”各种情况,比如尽量减少频繁制动、起步、换挡、油门控制,驾驶动作轻柔等,都是既利安全又能节油的好习惯。车到站,旅客下车后,他就关掉车上的空调,为的也是省油。
正是他时刻想着节油,温岭至杭州一个来回,他开的车比别人平均节省燃油30公升左右,一年下来,节油8000多公升。有人说,这么多年,他为公司节省的燃油可以开个加油站了。还有人说,他的工资都是他自己节油省出来的。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依据。几十年来,公司没有节油奖,也就是说,舒幼民个人没有分文好处,节油完全是他的自觉行为。
甘于清贫,他有自己的幸福观
舒幼民开客车已经有31年。“如果把舒幼民开车30多年,分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以后两个时期,也许更能反映出他的高尚人品。”陈才伟说,在这两个时期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舒幼民都能抵挡住各种诱惑,思想品质不变,职业操守不变。甘于清贫,是他的幸福观。
陈才伟与舒幼民关系很铁,他们的人生道路也十分相似。高中时,他们是同学;高中毕业后,一道下放农村务农;1979年,两人又同时考进金华汽车驾驶学校;之后,又都分配到车站工作。
陈才伟说,上世纪80年代,车站驾驶员很吃香,长途客车私带乘客或半路接客是常有的事,同行把这种现象称为捞外快。舒幼民却从来没捞过这样的外快。2000年后,温岭车站转型改制,不少同行合伙承包长途汽车,舒幼民却一直甘心当一名驾驶员。他说:“假如入股,我既是老板,又是驾驶员,肯定有私心,方向盘就有可能握得不稳。”至今,当年的汽校同学,还在一线开车的,仅舒幼民一人。
舒幼民也有多次被提拔重用的机会,可这些在常人看来“十分难得”的机会,都被他一一婉拒。
畅达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崇义说,因为舒幼民工作踏实、人品好,且又屡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早在改制前,前任领导就想提拔他到中层岗位上来,可他都以各种理由,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公司改制后,叶崇义先后两次找舒幼民谈话,表达了公司提拔他的意图,可舒幼民依然故我,坚决回绝了。
舒幼民心里并非不清楚,对他个人来说,提拔后,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工作不再像天天开车那样辛苦,二是每月的收入高出不少。可他总是“坐失良机”。这舒幼民到底是怎么想的?叶崇义心里挺纳闷。
那一次谈话时,舒幼民对他真情告白:“发动机是汽车的主件,没有发动机,汽车开不了。但发动机需要许多螺丝钉,没有螺丝钉,再好的发动机也不能运转,我甘愿一辈子当一颗螺丝钉。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不适合当领导,但我能当好驾驶员,只要发动机一开,我就知道有没有毛病、毛病在哪里、是什么毛病!”
“听了他的这番话,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与舒幼民的思想境界比,包括我在内,全公司的员工都有不少差距。他教育了我,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叶崇义不无动情地对记者说。
有人以为舒幼民很有钱,但他一年收入才4万多元,妻子下岗十几年,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一件高档的电器都没有。在他家采访时,记者发现,他住的是老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式木床,楼上楼下的电灯全是老式灯泡。
跟丈夫多年,俞淑敏也过惯了清贫日子,但对他近乎苛刻的严于律己“颇有微词”。
4年前,俞淑敏因为肾脏腺肿瘤,要到省城一家医院动手术。去杭州时,坐的是舒幼民的车,但她照样买票。她住院期间,舒幼民请了假,从温岭两次乘长途客车到杭州看望,也自己掏钱买票。
对此,俞淑敏虽没有抱怨,却皱起了眉头。妻子的心思,做丈夫的当然理解。他俯在她的耳旁,细声说:“我来看你是私事,就得买票。我不能揩公家的油,坏了我的形象。”
这样的事,他的儿子舒翔也碰到过。几年前,舒翔在杭州读大学。去学校报到时,第一次坐父亲的车。上车前,父亲已经替他买好了票。路上,与舒幼民搭档的另一名驾驶员说,舒师傅啊,儿子坐你的车,还买什么票?舒幼民听了,笑而不答。
可这件事像烙印一样烙在了舒翔的脑海中,从此以后,每次开学或放假,他都不再坐父亲的车。“这么多年,父亲的车我只坐过一次。父亲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我怕万一有人猜疑他,这会让他受不了的。”舒翔说。
采访中得知,甘于清贫,是舒幼民的传统家风。
舒幼民的父亲舒仁佐,今年84岁,早年在温岭中学教语文。如今赋闲在家,却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学英语,翻译《四书》、《五经》。
做人要做好人,给人以榜样;要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不能见钱眼开;认定的事业要爱一辈子,把它干好干出色;你是党员,就要跟党走、听党的话,做个好党员……这就是他父亲总结出来的做人信条,也是他刻骨铭心的行为准则。
“正是有父亲的教育,有良好的家风,这么多年,我才会如此淡定,在清贫中感受到幸福。”舒幼民说。
勤于学习,他有自己的世界观
舒幼民热爱驾驶工作,把工作融进了血液里;舒幼民持之以恒地为社会、为乘客默默奉献着,不图回报,他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说过的两句话就能诠释他的心态:我要是一天不开车,手就会发痒,心就会发慌;做好事是举手之劳,多奉献是党员本色,做了就做了,用不着大家知晓。
11月7日晚,采访舒幼民时,他正在给员工们上课。其中的一番话记忆犹新:行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哪些旅客需要帮助,哪些旅客是急着赶路的,哪些旅客心中是有情绪的,司机都要大致了解,尽量跟他们沟通。哪怕一句轻轻的问候,往往都能起到较好的化解作用,从而在整个车厢里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做,人车和谐了,车厢和谐了,就是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出了力,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很甜蜜。
舒幼民虽是一个普通驾驶员,但却不是一个只知埋头开车、两耳不闻世事的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还是个勤学习、爱思考、善动笔、关心驾驶队伍素质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人。
他说:“把好方向盘、驶好车是一个驾驶员的基本要求。可仅仅做到这点还不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驾驶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来自于勤奋学习、不断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长期的驾驶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驾驶经验。工作之余,他挑灯夜战,写出了多篇水准较高的论文。
在《加强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之我见》一文中,舒幼民认为,目前,台州与全国不少地方一样,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网络框架已经基本形成,通达度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多种运输方式,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业余,舒幼民最大的爱好是学习,读书、看报已成为多年的习惯。“学习让我感到愉悦,这是放松心情、更好工作的最佳方法。”他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时,他认真收看电视。闭幕第二天,他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窗口、服务大众的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形成与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与形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文化,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在核心价值体系下做大做强,使全体员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讲道德、守法纪,使先进的企业文化汇集成全体员工的智慧与力量……
舒幼民自己勤于学习,也关心同事的学习。“这些年,他经常买一些书籍和时事读本给我们‘充电’。”舒幼民的同事李雄鹰说。
今年“七一”,舒幼民买来一叠党章和胡锦涛“七一”讲话精装本,人手一份发给党员。十七大闭幕没几天,他让当地新华书店将240本十七大报告单行本直接送到畅达公司党委。叶崇义说:“我们一直以为这些单行本是上面哪个部门发的,直到今天才知道,与过去一样,全是舒幼民自己掏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