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央视播出的一段视频中,一辆超载的校车被警察拦了下来。限载6人的面包车,竟塞进了66个孩子!车比“11.16”事故校车要少三个座位,塞进去的孩子要多2个。往菜场送鸡鸭的车,也不会这么挤吧?
经此事故,那些通常只存在于“文件上的校车”会开一部分下来,但是,要全部满足农村孩子的乘车需求,估计还很难办到,上学路途遥远的孩子,还不得不乘坐拥挤的校车——如果拥挤的校车也不能坐,就只有辍学了。
校车超载,生命安全遭到直接的威胁;但是,安全问题,不是校车超载的唯一恶果;拥挤的校车,对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
这些拥挤在校车里的孩子,再过若干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作为又一代打工者,出现在城市的街头。在这些中西部地区孩子的乡村记忆中,是拥挤的校车、破败的屋舍、简陋的饭食,与眼前的大都市景象,宽阔的街道、广场,奢华的商店,高档轿车川流不息,将形成尖锐的对比。
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都显示,新一代打工者对城乡差距更敏感,对公平的要求更强烈。不难预料,一旦他们在城市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或遇到其他挫败,这种巨大而尖锐的贫富差别,会否在他们内心发酵、变异为一种可怕的力量?
三、
不仅仅是校车超载,一些农村(县域)学校也普遍超载。
这些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合并办学,集中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要效益,很多县都有一两所“超大学校”,万人高中不稀奇,五六千人的学校很常见;超大班级里,七八十人挤一个教室;且多为农村住校生。近年来各地都采取措施设法制止这种合并办校风,但效果有好有坏,有的地方基本不为所动。
人在拥挤的环境中本来就容易烦躁、压抑,长期在超大学校、超大班级里生活,人与人的距离过于接近,精神状态更容易发生畸变。由于师生比例悬殊,“教书”压倒了“育人”,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的关注几乎不可能,有的学校采取简单化的“军事化”管理;住校生同时又缺少家庭关注,导致学生内心世界程度不同地荒芜化、野蛮化,成为酝酿恶性事件的温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1年教育蓝皮书时,用PPT演示中西部地区有些县城中小学大班现象时,一些与会者用“恐怖、难以想象、可怕”等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云南省陆良县三中就是一所有4千多名学生的超大学校,平均每个班75人,人数最多的班达114人,学校平时靠高墙、铁丝网“协助”管理人数众多的学生。2010年4月21日凌晨1时许,该校4名初三学生翻墙到校外游荡,无所事事中,路遇一女性精神病患者,4名学生对其虐待、殴打长达一小时,最终致死。基本的生活空间,是维持一个人正常的心理状态的需要,长期生活在逼仄、狭小的空间,无形中还会消弭人的自尊心,自然也不会尊重他人。
四、
童年向成人社会要求的,不是名牌,不是奢侈。一片可以疯跑、可以撒野的开阔地,一个专注、爱抚的眼神,心中有阳光、风雨和美,童年就能幸福地生长。但愿拥挤的童年,早一点从狭小的校车里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