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这两天,德清县教育局从上到下非常忙碌,一边要安排从各地蜂拥赶来的媒体采访,一边要接待全国过来取经的同行。
记者昨天在德清待了一天,就见识了各种热闹:央视、上海卫视、新华社记者在采访;西安教育局发来传真,说晚上就到德清;江苏泗阳教育局23日到;江西赣州教育局打电话来,也想马上过来……
面对媒体和同行如此热切的关注,德清县教育局纪委书记罗永昌说,因为校车属于民生工程,大家都在关注,表明解决校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
校车工程
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很多人问我们,你们一下子投入2000万元,财政上有没有压力?其实,在校车这个问题上,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罗永昌说,2000万元购车费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三年支出,减轻了财政压力;每年400万元的维护补助,仅占教育总投入的0.8%,实在不算高,“很多来取经的地方,如果真的想做这件事,钱应该不是问题。”
罗永昌说,校车工程跟其他民生工程不一样,“造一条路,投入2000万元把路造好,就划句号了。但校车工程不一样,2000万元的投入只是逗号,没有句号。”
罗永昌说,校车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每年都要投入维护费用,很多地方还没有下决心做,可能有这么一个考虑。
德清的校车经验,其实要追溯到2005年。当时推行公交一体化,教育局把偏远地区学生的接送任务“托付”给了公交公司。“打个比方,某个学校有300个学生,我就让公交公司安排5条线路,把每条线路的接送时间排好,线路上的公交车,根据规定时间接送学生就可以。”
在后来的实行过程中,教育局发现一个问题,因为路况、线路少等因素的影响,公交车会产生不准时、混载甚至超载等问题。
“存在安全隐患,必须改变这种状况。”2009年12月,德清县在两个山区县镇投入9辆校车,试点专车专营,收到学校欢迎;2010年6月,35辆校车投入使用,试点扩展至武康、乾元等多个乡镇;而到了2011年5月,专车专营实现全覆盖,德清有了79辆专门接送全县半数12岁以下学生的校车。
校车工程
是一个系统工程
“校车工程不是我们教育局一家能做成的,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恐怕做不好。”罗永昌说,校车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单枪匹马做不成这件事,“但也不能交给盈利性机构。学生安全很重要,必须是非盈利性的。”
德清校车工程能推进,在罗永昌看来,主要是县政府支持。“县里专门成立了学生接送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局、公安局、交通局、财政局等都是组员,大家都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效果就很明显了。”罗永昌认为,政府与其被动去承担学生出事故的责任,还不如主动承担这个责任,努力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小。
因为想做这件事,德清县几年前就开始培训驾驶员了,“再牢靠的校车,最终还是靠方向盘保障安全。所以,驾驶员这支队伍特别重要。年长一点的,稳重一点的,家庭和睦的优先。”为了很好地管理驾驶员和校车,德清县还专门成立了永安公司,是非盈利的。
“我们框架已经搭好,就好比造房子,模样已经有了,接下来就要完善这件事,继续做好。”
这个周日,德清县将在全县搞一个“礼让校车”宣传活动。罗永昌说:“要让老百姓知校车、懂校车,全社会礼让校车。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校车才能走得更安全,更便捷。”
校车是这样监管——
超速,警报会在监控台响起
在德清县教育局纪委书记罗永昌办公室里,罗书记打开电脑,点了一下桌面上的一个监控平台,为记者回放周师傅驾驶校车的整个过程。他点点鼠标,该校车在某一个时段的行车状态马上显现出来:处在什么位置、多少时速、行驶了多少里程等。
记者在周师傅那里获悉,因为校车上配备了GPS定位系统,管理公司和教育局能通过这个系统,实时监控校车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有规定,国道、省道上,时速不能超过60公里;街道和乡道,不能超过40公里。一旦超速,监控的警报就会响起。”
记者发现,德清的校车驾驶员有一个特点,就是普遍年龄偏大。
周师傅证实了记者的发现,“我们一共80多个驾驶员,平均年龄大概45岁左右。”因为开校车首要一条是安全,在这方面驾龄长一点的驾驶员相对比较有优势,小伙子可能年轻气盛。
周师傅说,车队最年轻的大概30多岁,最年长的是王队长,59岁了,开了25年长途客车。
他还透露说,在选择校车驾驶员时,有家庭、有孩子的优先考虑,因为这样的驾驶员会更有爱心,有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