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提到,卫生部门应该尽快公布更改关键指标的会议纪要,让人们知道这些指标为什么要更改,更改得有没有道理。这一点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来消除“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的焦虑
乳品新国标一公布,就被指责“大步倒退”,但舆论激起的涟漪很快也消失无踪——毕竟,普通消费者没有证据来印证这个说法。但现在,旁证终于有了。
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披露了乳品新国标的出台过程,这个过程令参与其中的一些专家始终大惑不解的有两点。一是,在讨论会上已经达成一致的“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关键指标,突然在最后一刻于很多专家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翻。其中,每克生乳菌落由前期的“不超过50万个”降低到“不超过20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含量则由“不低于2.95克”降低至“不低于2.8克”。二是,乳品新国标初稿的起草单位都是乳业巨头——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而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2005年发布的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标准起草单位都是南京、天津、南宁等地的卫生防疫站。蹊跷的是,2010年发布乳品新国标的政府公告中,并未具体介绍标准起草单位,而在2005年的版本中,起草单位在前言部分就已公开。
坦白说,如果没有《人民日报》这篇详细的调查报道,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你根本没办法知道,原来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有这么多的弯弯绕,有这么多从来没有见光的东西。所谓的公开征求意见,所谓的几十次讨论,在关键指标莫名更改、企业悄然起草标准这些令人愕然的情节映衬下,岂不是一种巨大讽刺?
《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提到,卫生部门应该尽快公布更改关键指标的会议纪要,让人们知道这些指标为什么要更改,更改得有没有道理。这一点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来消除“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的焦虑?
那场席卷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风波,中国的乳业巨头几乎无一幸免,往乳品里添加三聚氰胺,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加乳品的蛋白质含量,所谓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目前的奶牛生长环境和生产技术,达不到原国标中那么高的蛋白质含量要求”,怪异的是,三鹿虽倒,但其他也在添加三聚氰胺的乳业巨头却都能安全过关,现在,这些曾经给消费者留下巨大创伤的企业,居然有资格起草乳品新国标了,并且那么凑巧的是,新国标果然大大降低了对菌落总数和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你要大家怎么相信新国标没被大企业绑架?
针对乳品新国标在关键指标上大幅退步一事,卫生部门曾表示,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产业实际。那么现在让大企业起草乳品新国标初稿,关键指标最后时刻神秘更改,恐怕也是符合所谓“产业实际”的。不管是权力之手最后更改关键指标,还是让大企业自己当自己的裁判,无非都是为了保护中国的乳业。但主导新国标制定的卫生部门,究竟是全民的还是乳品企业的呢?没有政府部门的中立,没有为民生谋划的视角,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对消费者来说,到头来,终究只是一场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