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
“以前办事要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地跑,现在一个办事大厅里就能办妥,‘大厅政府’真是方便了我们老百姓。”“大厅政府”指的是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如今在路桥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至今,路桥全区各级共投入1085万元,10个镇(街道)、311个村(居、社区)已全面完成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架构的便民服务模式,实现了便民服务的全覆盖。
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行政效能
走进蓬街镇政府大院,“便民服务中心”几个显眼的大字便映入眼帘,3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设置了7个办理柜台,墙上贴有各项制度和办理的内容,各种证件所需材料、办理程序、服务方式、承诺时间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如何能让群众少跑路多办事?能不能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真正让政府为民服务职能下沉,路桥区积极探索,将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信访、民政、计生、劳务、城建、土管等28个服务项目,统一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窗口式”服务。
亮堂办事,成为这些便民服务中心的共同特点。笔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服务大厅办公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环境整洁,办公用具一应俱全,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电话、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办公设备。窗口上方还设置了滚动播放的LED电子显示屏,实时播放服务信息。
“我们想把服务大厅打造成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的前沿窗口,促使镇干部由过去的‘向农民伸手’变为‘帮农民跑腿’,推动行政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蓬街镇纪委书记应友希一语道破初衷。
“过去,到镇(街道)办个事不知要跑多少趟,也不晓得找哪个人,现在有了便民服务中心,面对面就能办成事。”蓬街镇镇海村农民罗忠德高兴地说。
村村有网点,事事有人办
“我家不久前买了台空调,符合家电下乡报销政策,买了后不知道要去哪里报销,需要哪些证件。知道村里有了便民服务中心,可以代办好多业务后,我就赶忙过来问问。”桐屿街道立新村村民老陈乐呵呵地说,“没想到,来对了地方,不出村就能办成事。”
像立新村村民一样,桐屿街道丁前村的村民也享受到了社区便民大厅带来的方便。村民叶金莲说:“本来缴电话费都送到邮电局,有时候自己没有车也去不了,去了排队又要排很久,现在村里便民服务中心办起来了,我到这里来,一下子就办好了,不知道方便多少。”
这个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就是便民服务平台到村、到社区的前移,解决的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大到工商注册、户口办理,小到调解邻里纠纷。
路桥区于2009年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到目前已经初步实现“村村有网点、事事有人办”的建设目标。今年以来,路桥区全面完善了村级(社区)服务中心。据了解,路桥区还出台了便民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办法,对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按5个等级进行考核,区财政每年投入200万资金对“三星”级以上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奖励,同时规定对未达到“一星”级别的行政村,取消其当年各类评先评优资格。
“三级联动”,倾力打造服务网
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后,紧紧围绕“亲民、便民、利民”这个核心,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全程服务、限期办结”的工作模式。区政府办事中心主任丁茂法说:“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建成,丰富了区政府办事中心的‘末梢神经’,让办事中心的服务得到了有效延伸。”
“路桥区将便民服务平台前移到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区办事中心的功能,实现了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联动的功效,这三级把服务好群众同走出去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便民服务新的内涵和更加灵活的形式。”区纪委负责人如是说。
目前,区办事中心和各镇(街道)服务中心的网络数据对接,实现上下联网互动、横向联通,努力打造电子化便民服务新平台。
“确保区政府办事中心‘大脑灵敏’,才能有效保证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这些‘末梢神经’正常运作。”到今年8月底,办事中心产生办件量的202个项目的总体提速率达86.8%,共有4个部门的7个项目经授权后新进办事中心。探索推广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区办事中心155个适合推广网上审批的进驻项目中,已有127个开通网上审批功能,推广率达到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