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81890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舆论信息平台、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数字化城管、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一批“宁波模式”的社会管理创新品牌,在促进宁波和谐与发展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作为全国和浙江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市政协把事关民生改善的社会管理工作作为履职的重要任务,着力当好参谋献良策,当好帮手促和谐,当好表率建功业,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推手”。日前,记者走进宁波市政协,感受独具宁波特色的政协活力。
筑就“缓冲带”
“法律超市”变信访为信法
“自2010年8月鼓楼街道试点推行城管综合执法改革以来,街道环境秩序明显好转,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2010年底,宁波市海曙区政协委员金昌卿提出了一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
作为党委、政府的“人才库”、“智囊团”,宁波市各级政协一直高度关注如何让法律与社会联系更紧密。委员们认为,越是社会矛盾多,情况复杂,越是要突出社会管理中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不久前,宁波市江北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从而实现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在宁波的全覆盖。至此,宁波市政协提出的加快推进县(市)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得到了有效落实。
长期以来,由于各项业务自成体系,宁波市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制约了职能优势的有效发挥。宁波市政协社法委在牵头相关界别委员对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的多次视察和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识到只有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律师、公证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各项司法行政业务整合到一个新平台上,才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在充分论述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委员们建议:法律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多项服务,正确引导群众依法维权;采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为群众维权,通过积极做好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涉法涉诉接待等工作,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构筑一道矛盾纠纷的“缓冲带”和“减压阀”,依法解决群众的合法诉求;注重提升部门形象,将法律服务中心建成司法行政机关面向群众的“第一窗口”,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委员建议得到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宁波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在先期政协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后续调研。2010年2月,宁波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市)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具体明确了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运作形式、窗口设置等。宁波市委还从创新和健全社会化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需要出发,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意见》中,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并列,作为重点建设的3大公共服务平台。
“‘便民’是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的最大特点。”宁波市司法局局长黄学云告诉记者,“去年6月的一天,被拖欠工资的某制衣厂96名员工,发现企业负责人失踪,而且其名下资产全部被转移的情况后,立即来到象山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几天后,象山县劳动仲裁院作出仲裁裁决,支持96名员工共获得285818元工资。过去遇到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的事,群众经常会到信访部门上访,甚至在政府门口‘堵’领导,有了法律服务中心后,群众碰到涉法诉求一般就直接去中心了。”
充当“润滑剂”
围绕“和”字谋大事管小事
用“关爱服务”替代“防范控制”,是宁波市政协建言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特色。
在宁波市江北区,活跃着一批“片区经理人”,平均一个人要管300户居民的“冷暖”;在海曙区,居民事务互助中心尽心解决着居民的烦心事……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宁波目前有430个社区、2000多个村,大量的服务管理如果仅依靠政府来完成远远不够,为此宁波市政协建言进行全新尝试,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81890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等一批社会管理创新品牌。
眼下,“织围脖”是个新鲜玩意。日前,宁波市两名政协副主席低调“织”起了“围脖”。了解开博的初衷,两位副主席惊人相似,“说到底,我是政协的人,了解民之所想,倾听民之所求,亦是人文使然。”市政协副主席华长慧说。开博一两个月后,两位副主席聚集大批粉丝。许多网友纷纷开始@两位政协副主席,反映自己关心的热点问题。回答网友问题,点评社会热点也成了两位副主席的日常工作。
有网友发微博称,听说因为资金紧张,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要停止施工。看到微博消息后,常敏毅副主席随即发微博回应:“明天上午机场快速干道通车,我出席。”第二天中午,他又发微博回复了打听结果:“我在机场快速干道开通仪式上,向市有关领导询问了‘听说轨道交通2号线要停’的事宜,市有关领导回答我绝无此事,一切进展顺利,还说轨道交通建设速度一定要服从质量和安全,后者是第一位,速度是第二位。”真诚的解答打消了网友的疑虑。
“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作为一个在这个城市生活过许多年的过来人,作为一个曾经参与或见证一些历史事件的人,我可以用我的所思所想乃至人生经历给网友一些建议,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和谐。”华长慧副主席说。
“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政协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围绕‘和’字,做到‘活’、‘实’和‘深’,努力成为宁波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替代的助推器。”对政协在社会发展领域变革中的作用和工作安排,宁波市政协主席唐一军有着独到的见解。
早在去年宁波市成为全国和浙江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前,市政协就以当好推进综合试点助手为己任,“给力”综合试点工作的统筹谋划。市政法委就《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起草、制定、修改与市政协进行多次协商,《意见》九易其稿,最终确定了综合试点工作的8大体系、12个重点项目和38项工作。
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宁波市政协今年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分别就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一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调研。课题组以小分队、订单式的形式前往慈溪市了解当地以服务促管理的发展情况;深入企业研究区域性、行业性职工工资协商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市政协召开专题常委会议,就这一课题建言献策。市委书记王辉忠对此专门作出批示:感谢各级政协主动作为,感谢政协委员辛勤劳动。
当好“小管家”
“自治管理”让无序成有序
“小胡,我的门打不开了,你帮我开一下。”“房间水龙头漏水了,小胡快来帮帮我”……小胡,全名胡景芳,今年24岁,是宁波奉化西坞街道力邦社区的一名物业管理人员。小胡既是外来务工人员,也是宁波市最年轻的政协委员。11月30日下午,在力邦社区里,记者见到这位安徽姑娘时,她正在忙前忙后地张罗着物业的许多琐碎的事。她告诉记者说,忙的时候,有时候饭也来不及吃,就被这些火急火燎的求助电话催到现场。
农民工自进城以来,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关照”对象。力邦社区作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典型,是全国首个外来务工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目前共有2800多名打工者在此居住。作为住宿管理员,胡景芳把服务看得最重,她掌管着力邦社区400多间房间的钥匙,大家都亲切地喊这位“小管家”为“小胡”。她说:“一旦工友们遇到什么困难,我可以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收收水电费、写写文案等,有时也会受托帮工友照看孩子,有时甚至要帮着调解矛盾。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成为胡景芳每日工作的重要内容,她不仅干得很认真,也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2007年,胡景芳作为“新宁波人”的代表,担任了宁波市政协委员,那年她才20岁。“作为工作人员我就是尽到了我应尽的工作职责,政协给了我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政协委员,为社会和谐建言献策义不容辞。”近年来,小胡专门就如何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出租房卫生设施等问题提交相关提案,有些提案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部门采纳。
不同的平台让不同的利益群体的要求意愿得到了充分反映,某种社会力量得到合理释放,协调和缓解了利益矛盾。同样,在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基层政协人用丰富的形式、成效显著的工作诠释了履职的精彩。
2009年末,担任澥浦镇副镇长的胡金红就挑起了联络基层政协委员的重任。如何发挥政协作用,扩大政协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百姓感受到委员的关爱成为胡金红思考最多、最深刻的问题。
于是乎,《澥浦镇联委会工作制度》、《委员述职考评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澥浦相继制定。为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澥浦信息联络员队伍随之建立,政协工作的触角深入到了农村、社区。
建立帮困基金、采用科技手段收集社情民意、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委员履职热情……依托镇海区政协新航线ECP平台,澥浦镇的委员们每星期一接收短信,内容包括征集社情民意、推荐好书、通报信息等。为拓宽交流渠道,《澥浦政协简讯》出炉。“这本刊物让我们有了新的交流平台,方便交流学习和更好地参政议政。”杨晓波委员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解法可套用。”唐一军说,宁波市政协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好“预警器”、“安全阀”和“润滑剂”的作用,以委员基层联络室为平台,不断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及时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积极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
(郭嘉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