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
杭州伢儿儿时的记忆里,总能时不时地闪出“中山南路”这个地名:粗糙的板凳、香气扑鼻的馄饨面条,这是老底子的路边美食;青砖石瓦、门前的洗衣池里飘着手工小军舰,这是老底子的童年。
要说杭州最有味道的“老地方”,“中山南路西侧御街·二十三坊”算一个。
老杭州都知道,“御街·二十三坊”是指以太庙遗址为核心,覆盖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范围,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周衙弄、城隍牌楼、四牌楼等23条主要坊巷及周边部分支小路。
这里有着杭州最市井的街巷,有上山御道、施公庙、普福庵等历史遗痕散落其中,是杭州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生活街区。但这里也有着杭州老小区最普遍的“毛病”:景观陈旧、环境脏乱。
今年,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实施了“中山南路西侧御街二十三坊”综合保护工程,不仅要改善破旧的街景风貌,让老底子的小街巷焕然一新,而且还要挖掘历史,让它们不失原汁原味的旧貌风情。
路宽了道平了,老街巷穿上“新衣裳”
老底子的十五奎巷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优雅:两边商店店招凌乱,空调外机横七竖八。走在路上,沥青和人行道坑坑洼洼。这次保护工程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给这些老街巷穿上新衣裳。
记者也是个杭州伢儿,昨天特地跑去看了看,改造后的十五奎巷和记忆中的模样已经大不一样:路面比以前宽敞了。两边商店的店招店牌,也都做了统一的设置,有些还做了廊檐,古色古香。还有沿途楼房的各类管线,施工人员做了木架,遮盖起来,起到了美化效果。
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改造过后的十五奎巷平均比以前拓宽了2米,路面重新铺设了沥青,原来的透水砖人行道也换成了石板。
有一个细节挺赞,巷中设置了木头材质的廊架,居民散步走得累了,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片刻。就连新添置的树穴,施工人员也都做成了休闲椅的样子。
旧貌要换新颜,但风情还得“原味”
许多人都说,老底子杭州的味道有一半都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巷里,这一改会不会连“记忆”都抹掉了?
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保护工程有两个重点,改善街巷旧貌固然要紧,但街巷文脉修旧如旧,还原典型老杭州生活气息的风貌,重现小街巷的市井风情,也是一件大事。
比如已经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四牌楼,就保留了一份旧貌风情。
如果你喜欢在夏季去四牌楼38号吴山游艺场这处防空洞纳凉,那么这样的景色一定不陌生:经历了雨水和时间的冲刷,原来的小巷两侧呈现的是那种最原始的灰青色,墙垣底部还长出了点点青苔。两边弱电架空线凌乱地架空于小巷上方。
不过,如今的四牌楼已经褪去了往日的破旧。一走进四牌楼,你会发现人行道不再是沥青路面,而是重新铺设了具有怀旧风情的老石板,就连周边的支路——四牌楼31-38号、花生弄也都一样,统一铺装了老石板。
因为有故事,所以味道一定要“老底子”的:越往里走,你就越有穿越感。部分居民家的窗台增设了仿古披檐,为了保留老居民的生活习惯,巷中的古井边还做了洗衣台。
工作人员还说,他们打算恢复原来老底子四牌楼巷口那块“民不能忘”的牌坊以及沿途无名坊巷古名。
在巷口杭州艺苑拐角处景观墙上,他们打算做一块以“南宋百艺图”为主题的仿汉代画像砖石雕,以独特形式展示南宋繁华市井生活场景。
此外,还将结合多方考证的文献资料,尽可能保存、恢复沿线部分无名石库门及上山路的历史名称;合理设置各坊巷入口牌坊标志。
保护工程,预计明年5月完工
截至目前,中山南路西侧御街·二十三坊综合保护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包括十五奎巷、城隍牌楼、四牌楼、大马弄、察院前等5条主路及沿线井弄、晓霞弄、花生弄、茶啾弄、元宝心、元宝心支路一、元宝心支路二、四牌楼31-38号等8条支路的主体工程。
接下去,还要重点开展文脉挖掘,抓好细节提升和拾遗补缺工作。明年5月,完成二期10条坊巷的基本整治,包括丁衙巷、瑞石亭、太庙巷、勤远里、高士坊巷、泗水弄、白马庙巷、严官巷、察院前支路一、察院前支路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