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春节假期一结束,我省组工干部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纷纷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矛盾,把基层当作学习充电的课堂,敞开心扉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随着活动的深入,一则则活泼精炼的蹲点微博,生动记录了组工干部在基层的所感所悟,引得众多粉丝的“鲜花”和掌声。
日前,宁波镇海区委人才办副主任文有禄一改往日上班路线,在蹲点单位宁波诺尔丽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当起“编外职工”。刚开始,企业负责人以为只是“走过场”,并没放在心上,可文有禄几乎天天报到,在车间细致地了解情况。
“原来您是真心来帮助我们的。”企业负责人终于把文有禄当成“自家人”,道出烦心事: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正准备转型升级,可是缺人才,也找不到好项目。很快,文有禄通过海外引才渠道,积极为该企业“吆喝”,联系到一支海外创业团队。目前双方已就项目合作达成意向。
春节假期一结束,我省各级组织部门的干部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纷纷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一线调研摸底,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他们不仅敲开群众家门,更用真情敲开百姓的“心门”。
虚心求教,沉到基层学新知
日前,嘉兴南湖区虹桥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孙国英的办公室里挤满了人,“我刚到任时,社区的卫生问题是老大难,居民家里进小偷也时有发生,邻里间经常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有人断言我到虹桥社区干不到半年就得走人……”
孙国英正“开堂授课”,介绍将一个脏乱差的社区治理成省级示范社区的经验,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的10多名“学生”,是来自区委组织部的年轻组工干部。
在下基层蹲点调研中,南湖区委组织部专门组织组工干部进社区,向社工讨教与百姓打交道的经验,学习如何更好地做群众工作。
不仅在课堂上向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请教,我省组工干部们更是在基层大课堂中,与广大党员群众沟通交流、承接地气。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组织部召开机关干部动员会,要求组织部门在直接联系群众上作表率,组工干部带着课题下基层调研。
几天后,乡村的夜晚异常寒冷,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的老党员姜承田怎么也没想到,在他眼里的“大领导”——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打着手电筒、踏着泥泞的乡村小道来到他家,与他围着火炉促膝长谈。
“下基层切记几点:轻车简从,不兴师动众;讲本地话,不带洋腔;多些自选动作,少些规定路线;多拉家常,不备材料;清茶一杯,不讲客套。”蔡奇在自己的微博上与网友分享下基层的感受。
这次下基层调研,蔡奇访农户、下田头、进企业,与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众及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走访慰问党员及困难群众。
组织工作的根基在群众,力量来自基层。按照部署,我省的省、市、县(市、区)三级组织部门的2500多名组工干部都要深入乡镇(街道)、农村(社区)、企业调研,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矛盾,大兴调研思考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目前已经有1500多名组工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其他组工干部也将陆续下基层。
在活动中,组工干部们都约定俗成地做到“六个不”:不给基层添麻烦,不让基层安排车辆接送,不让基层提供书面汇报材料,不让基层同志陪同,不接受基层任何土特产、礼品,不安排与下基层无关的活动。
倾情帮扶,雪中送炭见真情
深山里的一个落后小村落,因为一条公路焕发了新的生机。
“现在村里路通了,收购商主动上门,我们村的高山蔬菜、茶叶不出家门就可以卖到大城市去了。”丽水缙云县溶江乡山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小华动情地说,这是村民30多年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
山坑村是缙云县委组织部的联系结对村,是当地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村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差,许多村民都外出打工寻求致富门路,交通不便成了多年来制约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下基层行动中,缙云县委组织部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申请立项,争取资金补助165万元,在村民主动投工投劳的努力下顺利完工,结束了村民肩挑背扛的生活。
此次下基层活动中,我省各级组工干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与困难党员帮扶结对,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锤炼了组工干部服务群众的作风和本领。
“以前坐在办公室面对的是一块电子屏、一堆方块字,到基层看到的是一桩桩鲜活的事例,听到的是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只有深入群众的调研,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需。”玉环县委两新工委副书记华汉领走访了全县大部分民营企业,实地了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需求,探索牵头制订两新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他说:“只有通过基层调研走访,实地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经营者面对面交谈,才能制订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符合两新组织发展需求的两新党建工作标准。”
此次,组工干部还深入农村对换届后村级组织运行情况“回头看”,帮助村两委为村发展出点子、提意见,了解村民对新班子的意见、建议。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解决问题,组织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一个个实际困难迎刃而解,一些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也在活动中得以建立并显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温暖微博,句句实在掏心窝
下基层期间,全省各级组工干部纷纷开通微博,发蹲点见闻、谈蹲点感悟,并在网上与基层干部群众互动,为群众解疑释惑、回应百姓关切。
组工干部“竹叶长青”在偏远的庆元县官塘乡山头村蹲点,晚上住在山村。他在微博中写道:“自从成为‘城里人’后,很久没有在村里过夜,这次让我有一种久违的清静和安宁。在边远山区工作,没有信仰,没有目标往往会废了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乡政府会议室贴着的一句话,‘宁可苦干、不可苦熬’。”饱含深情的文字,一改往日组工干部严肃的形象,引得网民们争相转发点评。
不仅是组工干部们开个人微博,省委组织部官方微博“之江先锋”以亲和姿态,引来众多粉丝围观,目前听众已超过78万人。
“本来以为下基层只是一句口号,但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张组工干部拍的农家照片,以及发自肺腑的文字,让我们对组工干部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平等倾听的态度,才能真正打动群众的心!”微博上,一名“粉丝”给组工干部留言。
“只有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一位兰溪组工干部在蹲点日志中这样感慨,“群众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的工作态度,也让我更明白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目前,省委组织部已建立工作机制,将下基层蹲点调研经常化,到基层联系点指导工作、结对帮扶送服务和下基层抓落实经常化。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基层,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是矛盾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这次省委组织部全面、系统地组织组工干部进村入企,融入群众、感知群众,把突出问题解决在基层、把良好形象树立在基层,有助于锤炼党性、提升能力、改进作风。在活动中,组工干部通过微博形式,真心、坦诚地与群众零距离交流,这种做法不仅创新了下基层的形式,也更好地加强了与百姓互动沟通,有助于深入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需所求,从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出发开展工作,从而真正培养和始终保持对群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