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网3月20日讯(通讯员叶光明)宁波市推出和推广了基于家校社区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努力为学生搭建“校外安全圈”,解决通往学校主要街道“最后500米”的安全问题,为中小学生及幼儿提供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
组建“护苗队”。“护苗队”志愿者由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保安组成,统一配有帽子、马甲、旗帜、徽标等简易装备。每天由6名“护苗队”志愿者分别在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时段轮流接送学生出入校园。“护苗队”志愿者在“车门—校门”之间建立了一个无缝接轨的接驳平台,减少了低年级学生及幼儿无人看护、独自行走等现象。2012年2月起,“护苗队”又推出了义务监督员,这些监督员既留意学生的动向,也关注“护苗队”志愿者的行动,以进一步消除影响学校安全的不良因素。
开辟“绿色通道”。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与交警合作,通过实地测量、评估论证等程序,在街道靠近校门口的一侧,用隔离栏隔出一条长约百米、宽约2米的中小学生及幼儿接送高峰时段“护苗”绿色通道,确保出入学校的学生及“护苗队”在通道中的行走优先权。同时,在校门50-100米处主道路上设立若干个私家车临时停靠点,家长可以通过临时停靠点,放心地将孩子交托给护苗队志愿者,避免了长时间“强泊硬挤”现象,降低了车辆往来的安全隐患,缓解了高峰时段校门附近交通拥堵。
设立“爱心避护点”。有关部门与公安合作,在各县(市、区)中小学校(试点)周边500米范围,各选择5-7家商家、店铺作为“学生爱心避护点”,旨在发动社会对中小学生及幼儿的爱心力量,建立和推广一系列有组织、有系统、有实效的突发事件紧急避护场所,让中小学生及幼儿在遇到危机时能够独立找到获得警方认可的避险求救去处。在警方提供技术、设施、人员支持和督导下,避护点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挂牌、统筹监管、统筹设置、统筹运作,兼有校园周边巡视护学、上下学交通秩序维护、危急情况避护、报警服务、学校安全协助等复合型街头安全保障功能。避护点也日渐成为成人市民街头遇险时的求救避险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