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专刊】
编者按:根据省委“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统一部署,省委组织部调研组于3月上旬赴联系点海宁市,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及基层党建、创先争优活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等内容,问民生、摸实情、寻对策、解难题,认真做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现将调研组的调研手记予以刊发,供参考。
创新在基层 实践出真知
省委组织部“进村入企”调研组
3月6日至8日,由省委组织部于跃敏副部长带队,我们调研组一行5人到海宁市许村镇、周王庙镇开展“进村入企”调研。我们走访了3个乡镇、5个行政村、2家企业,慰问了部分生活困难党员群众,先后召开8个座谈会,与70多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堡垒的力量
我们第一站是许村镇永福村。该村是全国文明村,在村里工作了20多年的村党委书记许卫明很有经济头脑,在他的带领下,永福村建成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开辟了近千亩鲜切花种植基地,实现了每年700多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2007年,村里专门成立党员群众关爱基金会,通过干部群众捐款、企业捐资等形式,募集关爱基金320多万元,每年有利息33万元,用于补助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目前已发放50多万元,近600人次受益。许村镇党委书记姜仲民介绍说,镇里正全面推行这项工作,目前已建立关爱基金(资金)13个,筹措资金1950多万元,在关爱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我们来到永福村党员许汉学家时,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这既是我的家,也是我们党小组的党员活动室。”只见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间里,墙上贴着党员的照片和每位党员联系农户的名单,墙边摆放着电脑、投影仪、书柜等学习设备。这是永福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的22个党群联系活动点之一,每月的15日、29日,党小组的党员都会在这里学习、活动,群众有什么事也通过党员反映上来,搭建起了一个有效收集和反映民意的平台。
在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星富桑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支部提出“结交最普通的农民朋友,提供最实在的产业服务,满足最朴素的致富愿望”的“三最”方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副书记许炳华自豪地说:“我们的桑苗主要出口到葡萄牙,价格比国内高多了,能卖到1.2美金一株,国内才四毛左右。”近几年,在党支部的带动下,合作社联合32户桑苗培育大户,吸纳126户成员,为近千家农户提供优质服务,有力助推了当地桑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党支部去年4月被评为省级“月度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
走访斜桥镇华丰村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件新鲜事。村党委上个月新开设了“好人好事银行”,党员和村民只要做了好事,可到好人好事银行办理存折登录,折算成一定的分值,如捐10元可计1分,义务劳动一小时可计10分。存折上的分数可以去村里的爱心超市换成商品实物,也可将存折转赠需要帮助的人。华丰村党委书记、中国民企500强——浙江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掌门人朱张金告诉我们,近年来,华丰村在开发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这些精神财富积累起来、宣传出去,让大家争相做起好人好事来。目前,华丰村已有34位党员在“好人好事银行”里开了户有了“存款”。
一路走来,我们分享着新农村建设的喜悦成果,汲取着基层实践的创新智慧,深刻地体会到,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线的呼声
村级组织换届后运转情况如何,是这次调研的重点。在与村干部座谈时,我们请他们多谈点“干货”,多讲问题,多提建议。周王庙镇长春村党支部书记王富清、长安镇新民村村委会主任陈宏杰等同志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村干部的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说,村民希望村干部懂政策、懂管理、懂科技,而现在村干部获取政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跟村民差不多,都是通过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等途径,离村民的要求还有距离。建议上级部门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还有的村干部说,目前上级各条线的创建、考核、评比项目比较多,很多都要求村里挂牌子、建阵地、制度上墙,村里有些疲于应付,建议能统筹整合。
在和乡镇(街道)党委负责人座谈时,大家反映较多的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何拓展和退职村干部待遇保障问题。马桥街道党委书记濮新达说,前几年一些村通过建设标准厂房、门面房出租等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但现在不少村受土地指标限制,建设经营性物业平台的难度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找不到新的路子,增收压力很大。丁桥镇党委书记丁伟强等同志反映,去年省里出台文件落实了农村电影放映员、民办教师、乡村医生等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但长期在农村最前沿工作、为农村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退职村干部却没有统一的退职保障政策,希望党委政府能够统筹考虑。
调研中,我们利用晚上时间,与许村镇几位主要干部作了谈心交流,请他们谈谈乡镇工作最难忘的一件事,最希望上级帮助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乡镇工作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镇党委书记姜仲民在镇长、书记岗位上干了近十年,他说感受最深的就是任务重、压力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庄整治、征地拆迁、信访维稳、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每一项都很重要,每一项都不能落下,有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交谈中,大家有感而发,有喜悦也有纠结,质朴语言中流露着真情与责任。镇党委副书记李明辉说,虽然乡镇的工作很辛苦,但与老百姓接触最直接,为老百姓服务、办实事特别有成就感。
都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声音,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使我们的组织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成效。
村官的期盼
明年是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第二轮三年聘期的最后一年。大学生村官们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困难?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在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调研组召开了11名大学生村官参加的座谈会,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谈到当村官的收获和体会时,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了解了基层,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也提高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沙智萍是海宁市第一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从办村报起步,经过几年的锻炼成长,去年8月公选进入许村镇党委任宣传委员;目前已是许村镇李家村村委会主任的费杰,在校学的是法律专业,小伙子工作善动脑、效率高,得到群众认可,去年成功竞选为村委会主任,现正与村支部书记一道致力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普法教育;周王庙镇团委副书记孙珍珍,2007年毕业于丽水师范学院、2008年到村任职,能够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现已考上西南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与村官们聊天,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成长的艰辛和喜悦。他们说,“融入农村,要先做村民,再做村官”、“要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自己人,把小事情当成大事情做”、“要坚持学习,充实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当问到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时,村官们都很关心自己的出路,期盼能有更多的保障机制。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最困扰村官的问题是个人发展前途问题。对于聘任期满后的打算,首选的是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其次是继续留在乡镇为建设新农村出力。
自主创业是中央文件明确的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五条出路之一。参加座谈的11名村官中有2人正在自主创业,另有1人中途退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的村官徐琼芳说,她从2011年6月起承包60多亩土地进行大棚蔬菜种植,与嘉兴一家公司合作搞订单农业,她觉得创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蕴藏着不少机会,也有风险,要量力而行。村官们普遍反映创业难主要是缺乏经验、缺少资金,希望能有更多的指导帮助和政策扶持。
火红的团队
调研期间,我们专程去海宁市委组织部看望了组工干部。一走进部机关,大家就被这里的“组工之家”所吸引。在会议室里,布置着部风部史陈列窗、组工荣誉展示台、组工文化形象牌等内容,既庄重又温馨。组织部长沈雨祥介绍说,部机关开展了“部风标语大提炼”和“科室精神一句话提炼”活动,树立“勤学务实、公道正派、敬业奉献、团结进取”的部风,增强了组工干部的团队归属感和使命感,营造了组工干部的精神家园。
“光荣的组工干部,继承优良传统,建设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努力建设人才之家……”,伴随着激昂的歌声,在播放的VCR画面上,出现一个个组工干部的身影和近年来组织工作重大活动,生动展示了海宁市党的建设成就和组工干部的精神风貌。如今在海宁市委组织部,传唱这首组工干部集体编曲、自导自演的组工干部之歌——《火红团队》,已成为新进部同志的“第一堂课”。
在“组工之家”,我们还看到墙上有一幅“6S”标准的内容。这是海宁市委组织部以彰显“人文指数”为导向,将文化建设与现代管理相融合,在对原先零散的部内管理做法进行系统整合后,创新提出的组工6S管理模式,即整理(seiri)、清洁(seiketsu)、标准(standard)、服务(service)、安全(safety)、满意(satisfy)。6S管理的精髓是“四化”,即物品规格化、事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工作科学化。这项工作不仅被评为2007—2011年度嘉兴市组织工作优秀项目,还在“全国组工文化论坛”上进行了交流。
座谈中,不少组工干部深情地说,在组织部门工作尽管任务重、加班多,但还是充满着光荣感和幸福感,心齐气顺干劲足。同时,希望上级部门多为基层干部“减负”,希望能有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做好组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