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在嘉善县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农村社区,对该县的干部蹲点“菜单式点题”、“承诺式蹲点”和“全程式联挂”调查研究服务法进行采访,发现下基层的干部用这些方法不仅为当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还在听民声、聊家常中,与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
蹲:群众点菜,干部掌勺
在干窑镇长丰村的农户沈建明家里,记者见到了蹲点干部嘉善国税稽查局副局长吴威。如今,吴威已和这家人非常熟悉。
两个月前,吴威被派到干窑镇蹲点。走访慰问农户是蹲点干部常见的工作形式,在沈建明家,吴威送完棉被、食用油、洗衣粉等日用品后,看着这四壁空空的出租屋问道:“最近旧布料生意难做吧?”沈建明惊奇地脱口而出:“是啊,你怎么知道生意不景气啊。”
原来吴威是有备而来,走访前做足了功课。翻档案、询问村干部和党代表……通过前期调查,把干窑镇存在的突出问题,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我帮你找合适的收废布料企业,等生意好了,日子就会顺起来。”他认真地向沈建明作出承诺。
这是“三式”调研服务法中的“承诺式蹲点”。蹲点前签订服务群众承诺书,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并承诺解决问题。
“这是收废布料老板的名片,你先拿着,你家一共有多少斤,今天清点一下,明天我带你去找那个老板。”几天后,吴威再次登门拜访。沈建明拿着名片,开心极了。一诺千金,蹲点干部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视为最终目标。
2008年以来,嘉善每年分批选派近200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开展为期3个月的蹲点调研,截至目前,共有830名干部参与蹲点调研,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862个,提出938个意见建议,建立16项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式”服务法中的“菜单式点题”,也深受百姓欢迎。在选派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前,先让群众“点题”,使基层问题“浮上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开展集中蹲点调研服务。
能不能解决长秀路的拥堵问题?2011年10月,嘉善县行政执法局魏塘中队副中队长鲁军领着这道百姓点的难题,到魏塘街道蹲点“赴任”了。
鲁军随即展开实地调研,结果发现该路口最多时有67名摊贩,但只有28名是当地自产自销的农户,其余都是无证商贩。 “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我们制定了一套方案,比如引导自产自销的农户,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设摊。”鲁军说,在多个部门展开集中整治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还建立了长效管理制度。如今,长秀路上,嘈杂声没了,道路通畅了,群众满意了。
变:昔日陌生,如今情深
“小萍,昨天你们排扇子舞我没去成,今天晚上再单独教教我啊。”,“我儿子又不听话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记者和张萍走在姚庄的路上,不时会有村民拉着她说上几句。
这位原先在县文化局工作的80后女孩,因蹲点和姚庄展幸村的百姓结下情缘,如今成了该镇的工会副主席。
“我刚到姚庄时还想着逃回去,现在让我回去都舍不得了。”张萍直爽地说。
展幸村的村民大多较为富裕,但以前赌博风气盛行,家庭矛盾不时爆发。张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把大家的兴趣转移,这个问题也许就解决了。”结合自己的专长,她想到了把大家组织起来搞文化活动。
起先,张萍想让村民学习交谊舞,这样两口子间交流多了,矛盾也就少了。但这想法一提出来就被泼了冷水,没有一个人参加,村民们都说:“这种搂搂抱抱的事情,怎么好意思做啊。”
看着一脸沮丧的张萍,村支书特地来开导张萍,“你的想法没错,但具体方法要改进。村民如果一下子还不能接受交谊舞这种文化活动,我们试着先从简单的体操运动开始。”听了村支书的建议,张萍又心生一计。
“我们村现在像过年一样热闹,多亏了这个县城来的干部啊。”如今,在张萍的努力下,“欢乐村村行”和“一小时文化”的品牌已经打响,文艺巡回演出进乡村入田埂,让村民们远离麻将桌,感受到了丰富文化生活的乐趣。
3个月的蹲点期结束后,蹲点干部们都会和蹲点的乡镇、企业等保持着长期联系。除了定期下基层开展回访活动,干部们还跟当地人结下了深厚情谊。“现在,企业碰到难题,我都会跟联系的干部说一说,大家都成老朋友了。”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治:少些形式,多些实干
“如今,大多数机关干部接触农村的机会少,对基层情况不了解,难免会有各种矛盾。派干部下去蹲点,正是为了增进两者之间的交流,相互了解、体谅,办事才能更有效。”嘉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暄告诉记者。
从一开始的不固定下派,到后来的一周时间,再到现在的蹲点3个月,嘉善的蹲点制度经过了3个阶段的改进。“主要是考虑到,时间太短了没法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但如果时间太长,又怕耽误职能部门的工作。”吴暄说。
当蹲点干部在基层受到好评时,一些村干部和村民对此并不买账。“早就听说我们村里会有蹲点干部过来,但我真的是一次都没见过。”一位村民跟记者说道。
“蜻蜓点水”做样子,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这成为小部分蹲点干部的诟病。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以往总有些干部不把蹲点当回事,以为只是完成任务走过场,工作上抓不实、点不透、帮不准,导致蹲点难以取得实际效果;有的干部感到下去蹲点也就几天时间,干不出什么大名堂;有的人甚至自恃是机关里来的,处处以机关领导身份示人,不仅没帮上忙,还给百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说到底还是相关的监督激励机制还要完善,蹲点干部愿不愿意做事,做什么事,做得如何,基本是靠自觉,缺少赏罚分明的制度,就少了干事的动力。”一位下派干部对此深有体会。
对此,吴暄回应,目前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监督蹲点干部的作风。如群众定期评议蹲点干部作风制度,使群众成为强化调研实效的“督导员”;每个月组织部门会派相关人员听取蹲点干部的工作;年终还会有一次表彰活动。“其实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好。”
还有一些乡镇干部建议,在下派干部前,部门需加强和乡镇的沟通,了解百姓真正的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到头来眉毛胡子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