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9日讯
日前,记者走进天台县赤城街道赤义村,一眼便看到村办公楼公告墙上贴着照片、写着姓名和工作职责的“第一书记”公示牌。“‘第一书记’的牌子挂这儿,就像‘第一书记’住进了我们村里一样,大伙儿心里暖洋洋的。”村支书曹善沛道出村民们的心声。
从今年4月开始,天台县相继选派192名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到县重点行政村任“第一书记”。近三个月来,他们承担起了党建工作指导员、信访代理员、发展经济领航员、农民群众教导员和支部书记监督员的职责,使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由县委书记带头,领导干部兼任村第一支书,有力加强农村基层,推动工作落实。”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对天台“第一书记”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力量下沉一线,一干三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有的自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合理开发就会产生效益。”6月28日,天台县三合镇塘联村村委会议室里,“第一书记”孙德行和村干部商量如何打造“造血工程”,发展集体经济。“只有了解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哪一方面的问题最突出,才能帮他们理清思路,集中集体智慧谋出路、破难题,早日脱贫致富。”
今年4月,天台县选派29名县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80名县级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全县109个重点行政村任“第一书记”,着力构建强村富民机制。
“虽然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但干部下基层越来越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也不是很畅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加强。”天台县委书记李志坚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抓手”让干群关系更融洽、城乡发展更协调,而“第一书记”的做法就是一次实践,一个探索。
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抓手,天台选派到党建工作薄弱村、重点项目涉及村、信访问题突出村、计生工作整治村、美丽乡村创建村和农房改造村一线的“第一书记”,都来自县机关事业单位。在实行“第一书记”驻点的同时,还采取了领导干部联系、派出单位作后盾等方式开展工作,一抓三年,着力抓班子、抓发展、抓稳定。
6月28日,继109名“第一书记”下村后,83名机关党员干部被选派往无办公场所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主动要求选派“第一书记”的村,着重帮助解决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中遇到的资金、选址等问题,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题。
实事办到家情暖群众心
“没有这样的‘第一书记’,我们怎么也做不出这么好的规划方案来!”翻着村里的“和兴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方案,平桥镇茅垟村委会主任姚永强脸上挂满了笑容。
姚永强说的“第一书记”就是现任县建设规划局局长的陈智强。今年4月,陈智强来到茅垟村,按照县里“美丽乡村”统一规划,发挥专业特长,与村“两委”讨论,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彰显该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仅长廊一项,就帮村里节约了三分之二的建设资金。”
赤城街道赤义村是重点项目建设村,该县旅游集散中心选址位于该村。“我们村位于风景区,却是捧着金饭碗没饭吃。”赤义村委会主任陈立明对记者说。天台县委书记李志坚自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后,指导村里开起了村务“公开栏”,帮助村里建起远教广场,确定县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征地红线,细化景中村改造规划方案。“做旅游人,吃旅游饭,我们想了十多年。”陈立明激动地说,有了集散中心一天2万人次的预计客流量,村民们农家乐富民计划不再成为梦想。
“第一书记”缩小了干群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仅两个月,全县“第一书记”累计走访337次,落实解决实事难事279件。
行动落实处干部受教育
自从今年4月被选派为坦头镇苍溪村“第一书记”,天台县行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陈旻每隔一周入村一次,了解村情民意,帮助村里出点子想对策。
“这几个月下来,感觉自己受到了锻炼,丰富了人生经历。”陈旻告诉记者,看到村里一点点变化,感觉再辛苦也值得。
作为富民强村的一项机制,天台县要求“第一书记”每月不少于1次进村调研帮扶,指导、帮助解决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至少建立一项务实管用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扶持和发展一个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每年至少解决1至2件美丽乡村创建或重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每人至少结对1名以上困难群众,实现下派一人、带动一批、致富一片、稳定一方的效应。
天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项凤日说,所有的“第一书记”选派实行职能对口原则,履职情况与年度评先评优、工作考核和干部使用相挂钩。“这就相当于给‘第一书记’戴上了紧箍咒,对他们有了监督,促使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把走群众路线落到了实处,把服务群众落到了实处,把干部作风转变落到了实处,让干部群众共同受教育、共同得实惠。”“第一书记”做法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统筹城乡党建新路子,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第一书记”身影,已经成为天台一道亮丽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风景线。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