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口的话还真说不得。尤其是白纸黑字的那种。
虽说一年前有官媒报道说,《再迎暴雨,北京有谱了》,说去年京城那场雨已经是“百年一遇”,但7月21日这场雨,还是来了。数十条生命在这场暴雨中消逝后,人们发现北京城里抗暴雨能力其实并没靠到谱。有网友更是苦笑:这雨,莫非是百年一遇之外的一场“外遇”?
暴雨,是灾害,也是出给这座城市的一张试卷。你可以躲得了这场雨而衣裳不被淋湿,身体不被淹没,但你无法回避这场暴雨迎面而来的冲刷。所有人,无论你有所为,还是有所不为,其实你都在回答着这份试卷,无处脱身。
北京市民交给暴雨的答卷是合格的。无论是有名有姓的派出所所长李方洪,镇长李建民,还是那位守在下水道口的老人,那些素不相识却打着双跳灯接送滞留旅客的私家车主志愿者,还有那些本该记住而我们尚未得知姓名的逝者,他们,都是这张答卷的集体作业者。
这时候,无关乎姓甚名谁,无关乎你是否曾经为生计有过京骂甚至动过拳头,无关乎你是否拉风的宝马车主富二代……所有在雨中伸出手来拉人一把的,都不比有名有姓的英雄逊色。
“北京精神”、“一群小人物创造了历史”、“闪光的力量”……这两天,北京市民——这个在灾害灾难面前令人称道的群体,他们拼命完成老天爷命题的过程,被白纸黑字地各种情操化,提炼着,升华着。
一种感觉是,好像应该感谢这场暴雨,没有它,北京市民便不会这么闪着光芒,闪着力量;没有它,北京市民便是一群小人物,便没有机会使他们“让这座城市不再喧哗浮躁”。这样的夸奖,与其说是溢美,不如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北京市民基本的道德素养。
另一种感觉是,要么不夸,要夸就神话化。将北京市民身上的共同品质,上升到地域的范围,精神的范畴,并且这种地域化了的精神,“已经不仅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操守,更是化为实践行动的闪光力量”。
而在我眼里,北京市民在这场暴雨灾害中的表现,是公民的角色使然,是草根人性的使然,它展现的就是根植于普通人内心的道德操守,他们体现的精神,便是公民最最本色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那些在激流中高喊着让女人和孩子先退的爷们儿,那帮被大雨淋得湿透还忙于疏散指挥的交警,那些在雨夜招呼无法归家者留宿的老北京……他们在危难当头伸出帮人之手,起因并不是为了“传播爱的正能量”,而是发自内心的人性关怀。暴雨来时,他们可着力气帮人;暴雨过后,他们或许遇到不顺心,还会可着劲儿发牢骚;遇到陌生人,或许还会小心到连个电话号码都提防着不给。这就是北京,这就是北京市民。如果一定要提升出某种精神,那么,他们的精神中,也包括了这些真实的内心所在。
真实的,便是可亲的,可敬的,也才是靠谱的。
暴雨出卷,市民合格。这是因为,答卷的市民,是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