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顺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正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激励我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取得突破性、历史性进展。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和地方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更富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实现大跨越、大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取得可喜突破,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品种和总印数、电视剧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前茅,进入了新闻出版影视大国行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扭转了版权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
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突出表现在: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极大努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2005年以来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增长近10倍,城乡全面实现了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正在走出一条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路子。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已覆盖城乡。中央加强政策调控稳定住房价格,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6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和谐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中国农民结束了2600年种田交税的历史。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普遍较大幅度调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政部门开展大接访、大走访,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处置能力逐步提高。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