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随着“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但部分后进村党组织仍然存在功能缺失、战斗力弱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将后进村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坚持一手抓整顿、一手抓建设,显著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标准,选优配强,建设一个好班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原则和标准。昌邑市突出抓好政德教育,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党性分析、民主评议、批评诫勉等方式,引导后进村党组织成员特别是书记正确对待责、权、利的关系。同时,坚持从好人里面选能人,在反复调查走访、真心实意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从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带头致富能手和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此外,还分期分批对后进村党组织干部进行农村政策法规、实用种养技术等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破解难题,扫清障碍,打下一个好基础。一些“老大难”问题难以解决,是制约后进村党组织作用发挥、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拦路虎”。昌邑市坚持直面难题,由市委统一协调,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对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的村,组织审计、纪检等部门开展集中审计活动,形成详实的审计报告并及时向村民公开。对存在土地延包、债权债务、宅基地等纠纷的村,组织司法、规划、国土等部门依法进行调解或通过法律渠道处理,避免矛盾积累激化。对宗族派性较重、村风不正、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村,组织纪检和公检法等部门,本着化解为主、打击为辅的原则开展专项治理。
城乡共建,多方帮扶,营造一个好环境。“无钱办事”是很多后进村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昌邑市积极引导资金、资源向基层倾斜,帮助后进村党组织为群众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市直部门包村活动,并把包村范围逐步扩大到规模较大、自愿参与的企业,形成了“2+1”的结对帮扶模式,即1个市直部门和1家企业共同帮扶1个后进村,帮助后进村增加集体收入、兴办公益事业。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由帮扶部门、企业和包村干部一起,积极帮助后进村党组织出主意、想办法,并协调解决启动资金等问题,引导后进村主动挖掘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子、增加集体收入。
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形成一个好机制。后进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昌邑市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打造照章理事的阳光运行机制。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规定村级日常事务必须经过“两委”会讨论研究后方可实施,重要事务必须经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后方可实施。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实行财务“双代管”,规定村级所有支出必须经过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签字,民主理财小组盖章,包村干部签字的程序后方可上报镇街审批。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村村设立公开栏,每月8日前公开上月村务、财务,重大事项即时公开。通过包村干部日常监督和市镇两级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狠抓制度落实,杜绝制度“悬空”现象。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昌邑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