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之江先锋 > 全省动态 正文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对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各地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在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全面规划、攻克重点难点、深化综合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谱写了新篇章。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体制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适应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指导思想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基本目标上,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基本原则上,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整体规划,从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系统设计;坚持循序渐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坚持体制保障,努力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

  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会管理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有效地把广大党员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凝聚起来、组织起来,为群众办好事、做善事、解难事,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二)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该由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能推给市场、社会;不该政府管的,应该交给市场、社会,不能大包大揽。特别要整合政府资源,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合力,不能多个部门管理一件事,谁都管,谁都管不到位。

  (三)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

  社会管理既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当前,要强化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服务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比如,一些群众性志愿者组织,代表了社会组织的一种方向,要加强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量社会管理问题不能全靠政府,群众自己的事要交给群众自己去办。村(居)民自治是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基层自治组织要发挥作用,提高群众自治能力。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依法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于法有据。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管理理念根植于每位领导者、每位管理者、每位执法者的头脑中,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要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管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不断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不断提高,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切实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政府既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也是社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当前,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同时,政府不能直接包揽公共服务供给,要实现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动员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二)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紧迫的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城乡统筹而不是城乡有别,坚持区域协调而不是区域分割,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老少边穷等困难地区和城乡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公共财政投入、援助帮扶力度,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均衡配置,争取到2015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城乡区域间基本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三)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发展经济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层次和保障水平也要随之提高。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制度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改善有制度、机制保障。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围绕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问题,列出项目、定出目标、明确责任,建立倒逼机制,每年办成几件民生大事实事,解决突出民生困难,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同时,要从13亿人口的国情出发,实现公共服务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当前,党和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是较为充分的,但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不够,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为发挥好社会协同作用奠定组织基础。

  (一)不断完善群团组织社会服务管理职能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群团组织的组织体系。当前,关键是要切实加强群团组织自身创新,完善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党委政府应赋予群团组织更多的工作资源和条件,使他们有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特别要总结推广北京、上海等地方的经验,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枢纽”作用,赋予他们对同类社会组织日常服务管理职能,确保他们既能够直接服务群众,又能够发挥对本领域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为社会组织生长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二)加快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转型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科教文卫体等领域大量的公益服务是由事业单位提供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强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转型。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于从事公益服务的,要强化公益属性,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真正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努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党委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起着领导、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是党委政府进行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好了,就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当前,社会组织既需要发展,也需要规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要加快培育经济类、慈善类、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坚持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能够由社会组织做的事情,通过政府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要制定和完善对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法规政策,确保其既发展得好又管理得好。

  (四)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城乡居民自治组织集自治、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现在,大多数地方社区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已逐步由政府延伸到社区的服务窗口承担起来了,实现了初步的政社分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落实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政府不包办代办。要理顺社区内部治理关系,健全社区自治相关制度,规范决策办事程序,形成新的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组织体系。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社区经费来源,结合城区改造、征地拆迁、股权改革等增加社区服务实力,使之切实承担起服务“社会人”的责任。

  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必须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既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又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几亿农民流入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服务管理好流动人口,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要推进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对几亿农民有序和谐融入城镇作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避免出现西方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严重冲突、大量“贫民窟”的存在导致各种犯罪高发的局面。要认真总结各地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验,在近期加快推进居住证制度,先把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同工同酬、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身存在的二元结构。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对解决当前的社会治安问题,而且对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二)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刑释解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吸毒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是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维护公共安全的一项治本措施,是必须对特殊人群采取特殊的服务管理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目前的重点是健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建设好专门培训机构、专门医疗机构、专门学校、专门救助机构等,帮助解决他们在就业、就学、就医和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消除社会对特殊人群的歧视行为,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成为对社会有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

  (三)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

  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包括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劳资两利,建立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等,协调好劳动关系。现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卫生、交通事故、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矛盾纠纷,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强,传统调解方式化解起来很困难,必须加强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有效整合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第三方调解组织积极参与的专业性调解机制,提高社会矛盾调解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体现了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要高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权威的旗帜,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坚持依法办事,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细化各类应急预案。要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与加强舆论引导结合起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当前,重点要加强市、县层面枢纽型特别是应急联动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及时高效地回应群众诉求、求助、应急等服务管理问题。

  (五)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公共安全是基本民生。这些年,人们的公共安全感总体上是上升的,2011年认为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85.79%。这主要得益于各地各部门正在建设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社会治安,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必须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抓不懈。当前,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城乡防控体系,实现人防、技防、物防的科学结合,提高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保持经济活力,不能不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难免利益法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人民群众痛恨的不讲诚信问题,就是市场经济利益法则负面影响的结果。对此,关键是在加强道德教化的同时,建立起有效制约利益法则负面影响的体制机制。比如,制定公民道德和社会诚信规范,加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开展诚实守信教育。积极构建企业和个人信息平台,加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统一代码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完善诉讼诚信系统,树立法治权威,解决“执行难”等问题。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激励惩戒机制,形成全社会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良好氛围。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全省动态 更多...

·浙江省2013年第二季度“闪光言行之星”...
·浙江省2013年第一季度“闪光言行之星”...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廿天程序 五天走完
·浙江省人力社保厅——网上办事 一单搞定
·浙江省直机关启动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
·浙江省直机关开展专项行动 严纪律 正作...
·援青干部如格桑花绽放海西 3年来为第二...
·【专题】2013年第一季度创先争优闪光言...

系统传真

·浙建党员职工在阿尔及利亚 你的热情,燃...
·省委纪念建党91周年及创先争优活动表彰...
·省委创先争优活动督查组赴省属企业督查...
·杭钢转炉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硕果
·机场公司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长广集团“二个五”推动整改提高晋位升...
·浙商集团开展网上投票推荐“两优一先”...
·沪杭甬公司党委“六项工程”推进基层组...

地市行动

·德清县百余名年轻干部赴“三重一线”实...
·龙湾发挥党组织党员先锋作用 为雅安籍职...
·从联村到包村 兰溪游埠镇争当“全科干部...
·常山芳村镇开通为民办事联动快速反应专线
·湖州南浔区千名干部每周公开“晒工作”
·陈铁雄:情系山区访农家
·泽国个体协会党员街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
·上虞市质监局开展党员干部新春教育周活动

视频播报 更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