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
12月7日,笔者在衢江区云溪乡思源村一幢来料加工厂房看到,厂房内数十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加工电动机“转子”。村支部书记朱达裕相告,这个来料加工厂房是今年年初刚建设好的,总投资38万元,占地面积720平方米,目前由本村人祝胜前租用,用于电动机“转子”加工。
思源村作为乌溪江库区移民下山异地脱贫点之一,大多数移民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如何提高村民收入成为村党支部班子的头等大事。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村支部决定在本村发展来料加工业,并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来料加工厂房,又引进了加工项目, “员工都是本村村民,一天工资有100多元。”祝胜前说,很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其实思源村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已有几年时间,目前,全村已有6个来料加工点,加工品种涉及箱包、机电配件、包装盒等,实现就业人员200余人。
新项目激励一批老项目做大做强。在云溪乡东头村一间800平米的厂房内,十多台电脑绣花机轰隆隆响个不停,十多位工人正一丝不苟地操作着机器。滨江村支部书记方志云说,他原在本村办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场,生产的工艺鞋全部出口,因订单猛增,场地受阻,去年1月到东头村新建了基地,投资200万元,新招30多位职工,专门加工绣花鞋,月人均工资1500多元。
“全乡来料加工品种涉及服装、电子产品、箱包、浴花、工艺鞋、包装盒、拉链等20多个产品。来料加工队伍也从中心村向17个行政村发展,来料加工条块相继形成了以胡山、希望新村、思源、清源、西垅等云十线为条状的来料加工产业带。”乡党委副书记吴仲霞相告,目前全乡有各类经纪人46人,其中一级经纪人29人,带动全乡2380名群众从事来料加工。“去年全年发放加工费3200万元,其中年发放加工费10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8人,50—100万元的10人。
滨江村工艺鞋,胡山村礼盒,云溪村服装、饰品,希望新村机械配件、电子配件,思源村箱包、环保袋、儿童玩具……近年来,云溪乡多途径整合各个来料加工点资源和加工队伍,统一对外形象和品牌,合理分配各种加工资源,积极引导各行政村、各加工点确立各自特色,推进“一村一品”、“一企一品”发展模式,引导单纯手工加工点逐步向机器加工点或加工企业转型,拓展加工领域,丰富加工种类,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村、示范点。
去年,胡山村6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厂房竣工并成功引进纸品包装来料加工项目。当天我们来到加工点,一群妇女正忙着整理包装礼盒。“现在加工点每天都有30—50个工人。”村支部书记郑雪山说,该加工厂房作为乡特扶项目,每年有4.8万元租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