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
地处衢北千里岗山脉的衢江区灰坪乡,是个典型的山区乡,也是全国环境优美乡。十年时间,灰坪乡党委注重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当地农民靠山吃山,从长兴县引进吊瓜品种,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使全乡吊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村民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
一个村庄的农户种吊瓜
吊瓜全身是宝,瓜皮是药材,根可制成中药即“天花粉”,瓜籽更是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是瓜中上品。秋冬季节,走进灰坪乡,放眼望去随处可见一个个的吊瓜架。
59岁的叶德豪,是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最早种吊瓜的农户之一。
叶德豪种在山坡、茶园里的吊瓜已收摘。门口,他用毛竹搭了个瓜棚,虽然只是一株吊瓜,去年这一株吊瓜采摘了5公斤的瓜籽。“这株吊瓜已有七八年,藤上的吊瓜一直采摘到11月上旬。”叶德豪告诉我们,今年吊瓜普遍减产,这一株吊瓜大约有3公斤的瓜籽。
2002年,叶德豪种下一亩多地的吊瓜。第二年,他采收15公斤的吊瓜籽。“刚开始,吊瓜籽价格蛮高的,长兴的老板上门收购,每斤价格是13元。”见效益不错,去年他种了5亩吊瓜。这5亩吊瓜主要套种在茶园里,产量略低,叶德豪收摘了300公斤吊瓜籽。他以每公斤22元卖掉,收入6600元。
“今年从9月中旬开始,外地老板就上门来收购吊瓜籽。”叶德豪说。由于减产,今年他只有150多公斤的吊瓜籽。10月份,因为黄茅尖吊瓜专业合作社收购吊瓜籽的价格提高,叶德豪以每公斤27元价格卖给合作社100公斤的吊瓜籽。其余的,要等到11月下旬才卖完。
灰坪村支书张仁义介绍,灰坪村有农户292户、人口927人,现在是家家户户种吊瓜。2002年,村里种吊瓜的农户只有六七户,面积十来亩,最近的三四年发展最快,全村现有700多亩吊瓜。
灰坪村的吊瓜种植环境与别处不同,一些农户将吊瓜套种在茶园里,而更多的农户是种在桑树林的附近山地上。“全村有300亩桑树,养蚕的地方对环境要求特别高,不仅无污染,更不能治虫。”张仁义说,虽然山区受气候影响,吊瓜的产量相对比平原地区的要低些,一亩地平均产量是75公斤左右,但是村里的吊瓜品质好,是真正的生态吊瓜。因此,销路不愁。
新品种产量高效益更好
傅素兰,灰坪村的一名农家女。这些年来,她一直从事吊瓜加工与销售工作。
2009年,傅素兰牵头成立了灰坪乡黄茅尖吊瓜专业合作社。她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吊瓜核心示范基地300亩,辐射面积1500亩。合作社主要负责种苗繁育、技术推广、收购和加工瓜籽、销售瓜籽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今年,合作社是从10月初开始收购吊瓜籽的,平均每公斤价格27元。”傅素兰告诉记者,9月中旬,外地老板就来灰坪收购吊瓜籽了,当时每公斤价格25元。一到合作社开始回收农户的吊瓜籽,价格就上涨了,估计还将达到每公斤28元。
傅素兰分析说,今年灰坪吊瓜减产,主要原因是受天气影响,由于上半年多雨,导致花少果不大;二来,由于多年种植,品种老化了,因此需要开发新品种。在农业部门支持下,今年2月她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品系一号”吊瓜新品种,种下30亩。
“老品种一亩地种26株,新品种要种40株。”傅素兰说,这新品种挂果后,经过实测,一亩产量达200公斤,而且,新品种吊瓜的果粒更饱满,也大粒些。如果以亩产200公斤计算,亩收入5000元以上。
“效益高,农户就喜欢种植。”张仁义说,明年灰坪村计划引导农户改良吊瓜品种,种植“品系一号”吊瓜600亩左右。
灰坪乡吴乡长说,推广品种改良,乡里将给予农户每亩吊瓜200元至300元的种子肥料补贴,使全乡吊瓜面积扩大到2000亩。
敲开“金”口成市场宠儿
“近几年,吊瓜籽的市场价格不错,去年每公斤收购价为22元,今年更高。”傅素兰介绍,由于种吊瓜有效益,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社员也从前年的55户增加到现在的110户。
可是,吊瓜籽营养价值虽高,由于难以咬开,因此影响了销售。
有心将吊瓜产业做大的傅素兰,就潜心钻研吊瓜籽加工技术,在全市首家开展了开口吊瓜籽加工。“普通吊瓜籽一斤20元,但开口吊瓜籽就可以卖到50元。”虽然售价高了,但自己的利润却没有增加,傅素兰说,高出的价值都是人工费。让吊瓜籽开口,必须用锤子手工敲开,只要视力没问题,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做,一名妇女一天可以挣四五十元,相当于将增加的利润转移进农户们的口袋。
开口吊瓜子受到顾客的喜爱,一上市就销售一空,已热销义乌、温州等地,还打入上海市场。因其味香、爽口,合作社的“黄茅尖”牌吊瓜还在第三届中国(衢州)农博会上荣获金奖。去年,傅素兰以每公斤120元的价格销售了开口吊瓜子2万公斤,还有不开口的吊瓜子1.5万公斤,每公斤销售价是26元。
延伸吊瓜产业链,合作社还新建了一幢1200平方米的吊瓜加工厂房。这些天,村里的妇女正忙着在厂里加工开口吊瓜籽。傅素兰说,每天有五六十人加工,手脚最快的妇女一天能赚100多元加工费。去年,她发放加工费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