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4日讯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是村级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活水之源,被誉为“下蛋母鸡”。对其管理,是农村党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村级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
如何保护好“下蛋母鸡”?江山市凤林镇党委、政府创新推行“456”机制(即对村级“三资”实行“四个规范”、“五类制度”、“六项监督”管理),有效提升了“三资”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推动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日前,笔者慕名前往采访。
四个规范,促进“三资”管理科学化
凤林镇于2007年12月实施村规模调整,累计撤并行政村30个,保留18个。在整个村规模调整当中,有个别村存在资产移交不彻底问题。推行“456”机制后,镇干部在“三资”情况调查梳理过程中,对近120亩山场、10处山塘水库的权属与利益分配作了重新确认,确保集体资产得到依规管理,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项目四个规范为抓手,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各行政村各项收入作了认真细致的清理与登记,对过去没有任何承包合同的事项,按村分事项进行合同登记,摸清集体收入底数。”该镇党委副书记钟炳根介绍说,比如资金管理不仅包括账户开设、票据管理、非生产性开支,还包括上级补助和奖励、社会捐助的资金和实物等各项收入;资源管理细化到村集体资源登记、集体资源经营、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管理等。
通过清理登记,凤林镇全镇增加集体土地246亩、房屋503平方米、失管良田3.2亩、清理拖欠承包款8.36万元,使集体资产增值17.46万元,集体资源增值76.5万元,及时挽回了集体经济损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五类制度,促进“三资”管理系统化
在镇政府一楼办事大厅,笔者巧遇高坂村报账员正将二季度的村财务收支报表送交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曹立富审核,只见报表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一项项村集体经济开支:经济薄弱村运转经费补助1万元;第三批村庄整治以奖代补资金10万元…… “阳光账本”字迹工整,共21项收入和40项支出,一目了然。
曹立富相告,镇党委、政府为加强对村级“三资”监管,建立完善了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为基础、资产交易管理制度和村级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为核心、村务公开制度为保障、村报账员管理制度为依托的“五类制度”,
力求整套管理系统化。其中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一项内容,就包括了财务预决算、集体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等12项制度,可操作性非常强。
在系统化管理下,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行政村各项违规违纪支出及不符合规定的票据进行拒付,从源头上遏制了挥霍浪费集体资金和不合理开支。近一年来,该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共审核不符合规定的票据20张,纠正不合理支出1.25万元,拒付金额3.86万元。
六项监督,促进“三资”管理民主化
最近,凤林镇某村村监会成员在审核村级账务计划报表时,发现“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外地艺术团来村演出”等事项,当即提出质疑,并上报镇纪委、“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审查,及时制止了不合理的村级集体经济支出。据村干部介绍,村监会成员由村民代表组成,每个行政村有3—5名,他们是“三资”管理的“监督官”,一旦“亮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由于村级事务管理水平不高,村级事务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村干部手里,村级“三资”管理等重大事务决策缺乏民主性。针对这一实际,凤林镇出台了六项监督制度,从群众、村监会、会计、审计、财务网络、考核检查六个方面入手,编织成一张全方位的“三资”管理监督网,对各行政村收支情况严格把关,既保证了财务收支管理的完整性和合法性,也充分体现了监督的民主化。
民主监督激发无限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凤林镇基层群众累计参与村集体资产出让监督27项,增加集体收入32.4万元;参与村级工程建设监督27项,监督资金250.1万元,节省资金14.1万元。此外,游溪村一期280亩低丘缓坡开发、桃源村一期320亩土地流转等村集体资产盘活项目,也在基层群众的建议下得以顺利实施,昔日的闲置土地,如今种上蜜柚、精品桃后,也刨出了“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