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党靠拢”和“不逐利、不短视”成为传化发展的精神信仰
时报记者甘小虎
-“之江先锋”系列报道之一
2010年刚刚走过半年,“农业”再次成为视线焦点。不同于以往“一号提案”的宏大叙事,这一次人们对“农业”的关注更为具体,从乡村波及城市。
继绿豆、大蒜等农产品被爆炒后,人们又发现,国际种业巨头正“侵入”中国种业市场,甚至直接控制国内排名前10的种业公司。专家高呼:外资企业的蔬菜种子已控制了我国50%以上市场。
当国民争议于“农业危局”时,在杭州萧山区一角,有家企业已经在慢热的种子行业内细细耕耘了10年之久。“最快年内,我们的农业公司就会上市。”公司负责人说。
它就是“传化”。这个发家于“2000元借款”的纯民营企业,如今已步入全国500强行列。
鲜为人知的是,“传化”不但是实业浙商崛起的样本,更是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标杆。而“向党靠拢”和“不逐利、不短视”一样,已成为这家企业稳步发展的精神信仰。
“做事,而不是赚钱”
与同期发家的浙商“本业起家,向房地产和股权投资多元化”的模式不同,徐冠巨在专注化工行业十几年后,选择了物流和农业作为多元化方向。“浙商逐利性很强,喜欢短期见利的行业。”徐冠巨说,他管这叫“机会导向”,而他给传化的定位则基于“战略导向”。
“做事,而不是赚钱”就是徐冠巨“战略导向”的重要部分。10年前,中央要求各地发展农业,在那个“种地不赚钱”的年代,浙江的种业项目却迟迟找不到人接手。省里领导最后找到了徐传化父子。
“当时也没考虑多久能盈利,只是想承担一点社会责任。”徐冠巨说,尽管公司内部极力反对,但父子两人最终决定接下了这个项目。
“传化要做的,应该是社会需要的,政府鼓励的,企业有发展空间的。”徐冠巨这样解释当时的决定。尽管该项目5年后才开始盈利,但它构成了如今传化集团农业分支的核心,不久之后将单独上市。
与其他浙商热衷于扩张与多元化不同,徐冠巨不但没有多元化的打算,还说农业、物流和化工已经让他有点“铺不过来”,“我们要做的是,聚焦,再聚焦。”
开天辟地的传化党建
传化“聚焦”的不只是有前瞻性的核心项目,还有企业组织和文化建设。在徐冠巨看来,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上个月,一条“温州民企高薪招聘党委书记”的消息引起了各方关于党建的激论。而多年前,传化每个月都要迎接十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客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考察目的——传化的党建工作。
1998年,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私营企业能否设立党委”都是个敏感话题,徐传化父子却在那时向萧山组织部递交了设立党委的申请。与以往设立党支部时的“速战速决”不同,这回申请被递交到杭州市组织部。
经过长达数月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同意”。传化于是成了国内首家设立党委的私营企业。
一年后,胡锦涛同志在一篇“私企浙江——传化集团建立党组织的启示”一文上作出批示:“要注意总结此类经验,研究共性问题,这不仅对浙江有现实意义,对全国也有积极作用。”
传化这开天辟地的一棒,宣告私企党建的闸门就此拉开。
传化集团党委书记陈捷说,传化党建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党建融入了公司文化和运作之中,而不是独立开来。
“最典型的就是董事长要求党务工作和会议都安排在8小时之内,而不是工作之外。”陈捷说,徐冠巨经常亲自参加他们的党务工作,并且给足经费。
“可以说我们将集团内的党组织当成了文化传播渠道,将党员当成了企业文化的传递者。”陈捷说,这种模式保证了整个集团内氛围的健康。
“员工一旦有问题,都会主动找党委和工会解决,就避免了像富士康事件那样的极端情绪。”陈捷说。
近年来,传化员工工资一直保持年均15%的增长,即使是一线的员工也能享受到双休日。在这个仅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里,去年一年就举行了3600多项培训。
开天辟地的党建模式,成为传化健康发展的精神“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