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江手拿垟岭新村规划图纸。 记者 陈栋 摄
浙江在线07月03日讯他是从台州市国土局下派的一名驻村干部。身为椒江人的李荣江,2004年3月被派驻到玉环县干江镇垟岭村,与一群非亲非故的乡亲共同面对落后与贫穷。
然而李荣江没有混日子,一连7年,他带领村民硬是将垟岭村从贫困村改造成干江镇最富裕的示范村。村里人待他比亲人还亲,不论90多岁的老人,还是不满10岁的小孩子,都亲切地唤他“老李”。
老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有人说他是好党员、好同志,也有人说他是大傻子、不孝子。记者昨日来到垟岭村、国土局及他的家里,从多方面解读一个真实的李荣江。
“老李,你不当爷爷当孙子”
老李刚到垟岭村的时候,便被村里满山破败、荒草蔓延的贫瘠景象惊呆了。村里几只皮包骨的狗,饿得像羊一样在啃草。
老李花了几个月时间,摸清了村里的“穷根”:村子在山头上,交通又不便,和外界几乎隔绝,谈何发展致富?
“以整理宅基地增加耕地,置换山下的农保地指标,启动高山移民,实现垟岭村下山建设新村。”老李深谙相关政策,立即“对症下药”。
但是,要说服村民拆迁是老大难,没有启动资金更是难上加难。“要知道,我们村一分集体资金都没,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下来。”干部们很为难。
根据垟岭村的实际情况,老李跑回原单位要政策讨资金,很快就申请到了5万元启动款,从没见过村集体有进账的村干部们,看到这笔巨款,禁不住称老李“财神爷”。
启动资金到手后,接下去就是和村民签定拆迁协议了。有些村民不肯签,老李十几次找到“钉子户”的家,结果都吃了闭门羹。一些“钉子户”指着老李的鼻子嘲笑:“你在国土局里放着爷爷不当,跑到我们的村落里当孙子,何苦呢?”
老李笑笑也不生气:“只要你们协议能签下来,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做回孙子又何妨?”
老李的真诚打动了他们,最终也都答应签协议。村里也因为拆迁工作,获得宅基地复垦补助资金57万元,剔除各项支出,村集体还净收30多万元。这下,老李成了全村人心目中的“财神爷”。
“老李今天走,我就今天辞职”
驻村干部的任期一般只有1年,而老李一干就是7年,全国唯一。
不是老李不想回去,但每次1年任期满,全村人都会想尽办法挽留,而心软的老李也舍不得垟岭村的村民,于是一留再留,于是有了“五留老李”的佳话。
2005年,就在垟岭村的发展有了头绪的时候,老李任期满了。为了留下老李,村干部和镇干部一起到台州市国土局做工作,好话说尽。国土局领导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特许老李留任一年。
2006年底,垟岭村整村迁移的住宅小区规划批下来了,用地指标也基本落实。就在大家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老李的任期又满了。如果没有老李,接下来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难题,村里人又想把老李继续留下来。可这次,任凭镇村干部如何求情,国土局领导就是不答应。1米85高的老村支书方灵云当场落泪,国土局领导只好征求了老李的意见,老李再次留下。
2007年,在垟岭新小区破土动工的时候,老李任期又满了,村里人第三次挽留老李。老李再次留下,而且一留又是两年。
2010年,垟岭村已经从后进村变成了示范村,这也是老李在垟岭村的第7个年头,村里已经找不出理由留老李,于是决定给老李开欢送会。
“老李这几年为我们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一分钱都没有拿走。他比村干部都还有威信。”越说越激动,村主任汪德寿突然宣布,“老李今天走,我也今天辞职。”欢送会变成了挽留会。心软的老李又一次答应留下来。
“家都不要了,就知道往村里跑”
在工作上,大家都对老李赞不绝口,那生活中的老李又是怎样的人呢?
记者找到了老李的小女儿李慧馨,当记者要求她说说自己的父亲时,李慧馨想了半天,居然不知道说些什么。“我的父亲很少回家,即便回来了也都忙村里的工作,和我们家人说不上几句话。”在李慧馨看来,父亲已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我的父亲因为只顾工作,在家族情感上‘负债累累’,空留不少遗憾。”李慧馨说的,是李荣江的父亲去世时的事情。在2006年清明的时候,李荣江79岁的老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接到这个消息时,李荣江正忙村里的事情,赶不过来,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赶回老家,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匆忙处理完老父亲的后事后,李荣江马上返回村里继续工作。“为这件事情父亲一直很自责。”
老李的老婆身体一直不好,因为脑缺氧时常头晕,但老李都没时间照顾她,老李的老婆经常唠叨:“老李现在家里的事情都不要了,就知道往村里跑。”但渐渐地,家里人都习惯了,对老李的工作也给予了更多理解与支持。
“其实我们不是不支持父亲的工作,我们是太担心他的身体了。”原来,老李生活上的节俭几乎到了“抠门”的程度。7年下来,老李从不吃村民一口饭,喝村民一口酒。
“我爸爸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实在太低了。”这一点,记者在李荣江的房间里得到了验证,他用的全是出差时从宾馆带回来的一次性牙膏和牙刷,唯一的一支黑人牙膏已经用完,被他用刀切开,最后一点牙膏都要掏出来用掉。
“我爸爸绝对不是吝啬,他常把省下来的钱捐助给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事情他从不和家里人说,我也是从村民的嘴里听到的。”李慧馨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