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15日讯(实习记者 葛昕) 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地处风景秀丽的五指山下,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村。但自从2002年以来,短短八年间,这个与党的生日同名的村子,如今村里的248户农户已经圆了像城里人一样造洋房、住别墅的梦想。
花园式的别墅,一排连着一排;“爱心湖”畔,碧波涟涟;灯如白昼的灯光球场,球赛一场接着一场;铺满鲜花的“七一广场”,村民们吹拉弹唱、跳舞健身…这歌声、呐喊声、欢笑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交响曲。
到底是什么让七一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在村里,我们都能听到何德兴这个简单而普通的名字。
他是七一村的党支部书记,是村里的带头人,他的成绩以及七一村的改变,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村民富裕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让村民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何德兴心中最大的心愿。村里70%村民在外经商,有10%是种植大户。为了让在外经商的农民安心,村里统一进行了土地整理,实行土地统一流转,实现良田规模经营,年终将承包款全部返回村民,较好地提高了农田规模经营的效益。
七一村农业生态园是义乌市2007年度重点项目,也是按照村民的意愿动工兴建。生态园占地500亩,是集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游览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首期建设项目现已初具规模,种植的番茄、西瓜、黄瓜等一直都是村里的畅销农产品,农业生态园成了引客进村、引项目进村、引人才进村的聚宝盆。
针对村里经商办厂较多这一有利因素,何德兴积极发动企业主在招工时优先考虑本村人员,优先安排来料加工业务。此外,积极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如七一村自2006年与浪莎公司合作以来,村民通过参加来料加工,每月可领取800元工资。
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七一村的第一村务。这些年,七一村通过引导村民改变种植模式、“村企共建”开展来料加工、建综合市场和旧村改造等,村集体资金日益雄厚,村民也富裕了。七一村老百姓的年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3700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00元。
不光七一村的村民富裕了,来七一村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跟着富裕了起来,并且受到了和当地村民同等的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入党实属常见,但在村里入党并当选为村干却不常见。何德兴大胆改革,在引导他们安全生产的同时,接触、发现、培养好的青年入党。如今,60多个党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就占了8个。何德兴告诉记者,这样就能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提高整个村的经济发展。
何书记心里永远解不开的“善意的谎言”
何德兴为了村里的事,经常忽略了自己家里的事情,在他心里一直都亏欠着自己的父亲。
何德兴的父母身体不好,一直住着两间“赤膊房”,老屋前后间距小,被前后高楼挡住了阳光。因此,他们一直盼望着何德兴能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圆上住别墅的梦,在有生之年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第一批村民搬进别墅新房时,他的老父亲却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老父亲每当听到住进新房的农户放起了爆竹,他就含泪问何德兴:“别人都已经住进新房了,什么时候轮到我们?”为了安慰老人家,何德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快了,就要住上了,现在正在装潢呢。你就好好在医院养病,等病好了,出院后也就可以住到新房里去了。”可是,直到2005年正月,何德兴的父亲撒手西去,他老人家一直心愿未了,没能看到自家人搬进新房。
2007年2月,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采访何德兴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亏不亏,自己在做这项工作,却不能住进新房;二是孝不孝,当别人都住进了新房,而你却让两位老人住着两间旧房,而且最终让自己的父亲冷冷清清的住进了公墓。”
此时此刻,何德兴的眼睛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说实在的,他是多么想让父亲生前能够住上一天新房,可是他的回答令人震撼,“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要顾全大局,只有90%村民住上新房以后,我自己再建新房,这是我自己的承诺,就必须做到。”
言必行,行必果。如今七一村旧村改造已经完成了两期,已有78%的农户圆了像城里人一样住洋房别墅的梦想,但是,到目前为止,何德兴和其他的村两委干部都还住在老房子,没有一家造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