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9日讯 每天上下班的途中留心观察身边的情况,这成了赵行一的新习惯。原来,身为规划科长的他正在查找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小问题。上个月,路过高亭镇滨港路时,一块破损的广告牌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不光影响市容,台风季节眼看就要来了,砸到路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想到这,赵行一的额头渗出了冷汗。回到局里,赵行一马上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办公室。办公室立即启动整改预案,责成城管科对滨港路一带的广告牌进行彻底清查,及时清除、维修了一批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牌。这样由干部自查发现,从而解决的“小事”,在岱山县建设局举不胜举。
每个干部职工都要自查20件小事
今年初,岱山县建设局确立将今年作为“小事整改年”,在系统内推出了“小事整改”专项活动。每个干部职工都被要求自查20件城市建设中的“小事”。以往碍于面子,各部门都不好意思相互“找茬”,采用无记名查找后,有30多件工作中的“疏漏”被发现。“小事”被找到后,还会建立小事整改事项交办单,上面有“责任部门”、“分管领导”、“整改内容”、“整改落实情况及效果”等,对解决的过程进行“监控”。
赵行一告诉记者,以往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大都不会去留意。自从“小事整改”活动推开后,心中就时刻想着这些“小事”。一有空闲,大家就会跑到外面去找“小事”。因为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背后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在岱山县建设局还有这样一个惯例,每个季度,局长罗岱生都要带领各部门的负责人到各个社区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揪”出些亟待解决的“小事”。高亭镇蓬莱社区党委书记虞彩飞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蓬莱社区是个老社区,外来人员占了很大比重,脏、乱、差等现象非常突出。听说建设局主动上门,虞彩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了几点请求,不想很快都得到了解决,社区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虞彩飞说:“建设局的做法好足类,阿拉社区工作好做多了!”
高亭镇文明路修通于上世纪80年代,由石板拼接而成。城建科在现场巡查中看到,石板大都已经碎裂或隆起。经调查,文明路属于村级道路,县局并没有维修的义务。但考虑到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城建科及时将这一情况汇报了局领导,最后由领导拍板破例对文明路进行维修。修复后柏油路面的新文明路,受到了附近居民的交口称赞。
随着岱山竹屿新区入住居民的增多,新区的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善。细心的居民发现,新区道路的路灯都是同时开启和熄灭,但很多道路其实晚上几乎没有车辆或行人,这样白白耗电很是心疼。这件“小事”经过居民反映后,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路灯采取不同路段分别控制和单边隔盏亮的方式,亮灯量仅为过去的四分之一,大大减少了能耗。
解决“小事”掀起创新热潮
既要苦干,更要巧干。这是局领导的要求。干部职工也在解决“小事”的过程中掀起了创新热潮。
环卫中队对城区所有垃圾收集点(筒)、果壳箱、公厕等环卫设施进行拍照、数字化编排,把城区104万平方米的区域划分成116格作业格、4个管理格,1557只垃圾筒(点)划分为243格,32座公厕划分为17格,进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定岗、定责、定人,达到了动态监管的效果。
高亭老城区内很多人行道或停放非机动车的地方存在高于路面的情况。因为费力,很多电动车车主往往将车子在路面“一丢”了事,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建管科集思广益,制作了一种携带方便的斜坡小板,配发给城区协管人员。只要停车的市民有需要,便可方便地借助斜坡小板将电动车停放到指定地方,既方便了市民,也解决了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江南大桥北端绿化带遭人践踏破坏”、“沙涂弄的两个窨井盖被盗”、“百货公司面前的台阶易使路人跌倒”……如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报到每周一次的局领导班子碰头会上。“小事整改”活动开展以来,全局上下共查找出“小事”700多件,短期内已经整改5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