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大爱——记全国劳模、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室管理员杜洪英
工作对杜洪英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她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她以档案室为家,努力经营30余载,默默无闻、競競业业,在小家里写就大爱。小小档案室里那6000多份档案,代表着6000余位干部,对档案的呵护,就是杜洪英对干部的关爱。
杜洪英是玉环县委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室管理员,从老家山东到玉环工作,在玉环县委组织部呆了31年,作为部里年龄最大的同志,每当逢年过节,她总是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机关离退休的老同志,嘘寒问暖;每当同志喜结良缘、喜得子女,她总是象一位亲人一样忙里忙外,大家都说最忙碌的是她,笑得最甜的也是她;每当有干部遇到不顺心或心里有疙瘩向她倾诉时,她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劝导。杜洪英不仅对部内同志做到热心、关心、细心,对其他干部也是“视若一家人”,在县机关大院里,人人都熟悉她,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干部,不管是年龄比她大还是比她小很多的,只要熟悉她的人,大家都会亲切地喊她“杜大姐”。
一大早骑车出门,赶在8点钟前到单位,一头扎进档案堆里,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这就是杜洪英一天的工作状态。自去年开始,干部人事档案需新标准重新整理,6000多份档案都要按规定从新整理,这项工作预计5年才能完成,可杜洪英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这一年来,她一直加班加点,希望能赶在退休前把这项工作做完。
平平常常的岗位、普普通通的工作,内容单一,难以创新,杜洪英却做出了别样的风采,4月27日,杜洪英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今年在全省组织系统中获此殊荣的仅杜洪英一人,全国也只有两名组工干部入围。
“不上进”的杜洪英只爱“小家”
杜洪英的小“家”就是100多平方的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室。“不上进”的杜洪英,只爱这个小“家”,不愿去领导岗位,甘做默默无闻的档案员。
组织部档案室在一间老房子里。这份别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工作,杜洪英却一干就是31年。
杜洪英生于1957年9月,祖籍山东。父亲是1938年入伍的老干部,南下后曾担任玉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后因公受伤提前离休,举家迁回了沂蒙山区。1979年上半年,在组织的动员下,杜洪英按照父亲愿望,回到童年时生活过的玉环,开始了档案工作,那个小小的档案室俨然就是她另外的一个家。
她爱这个“家”胜于爱自己的家。每年台风季节,杜洪英问题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做到万无一失;不过,她回到家后还是会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为此,她曾好多次冒着大风大雨,半夜回到档案室“坚守阵地”,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而在平时,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
儿子说,整天看她在这里面忙忙碌碌的,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早些时候条件差,就在档案室边上搭一口锅,煮点面条,舍不得回家的那点时间。甚至老父亲病危,杜洪英没能在床头尽孝。1997年3月,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其时正值全县机构改革,工作很忙,杜洪英没有请假,一个星期后,再次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等杜洪英在汽车上颠簸一天两夜,进了家门,父亲己奄奄一息,守在病榻前,杜洪英不禁潸然泪下。
别人说,在组织部,这么拼命干,还不是图进步?
可这些年,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0多任部长,跟杜洪英一起进单位的同事相继被提拔,“老资格”的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档案员。
很多人说杜洪英“不求上进”,凭她的资历和业绩,完全可以胜任领导岗位,领导也多次征求她的意见,可杜洪英都婉言谢绝了,依旧一头扎进档案堆里。
“我觉得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规范,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服务好大家,这就是我的进步了。”在杜洪英眼中,进步被赋予这层含义。
爱“小家”,她更爱“大家”
推开档案室的门,一排排落地文件柜,把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填满。6000多份档案整齐地存放在柜子里,每份档案都有完整的姓名、性别、编号,装在纸盒内一目了然。
这6000多份档案,是她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寻找、清查、整理出来的。杜洪英刚来玉环接手档案管理时,组织部的干部档案就放在几个旧木箱子里,材料残缺不全,再加上玉环与洞头、温岭等地的分分合合,以及文革期间派系武斗非常激烈,致使许多干部档案散失,干部档案情况十分复杂,档案工作比较落后。有时,为寻得一份材料,她辗转车辆、步行数里;有时则颠簸坐船、一路呕吐去偏远海岛……同事见她辛苦,经常劝她别跑海岛,材料让人带过来,可杜洪英执意不肯,一定要自己一趟趟去核对。
一辈子做档案工作,不会厌烦吗?有人对此不理解。“档案室就是我的家了,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心血,谁又会厌烦家呢?”杜洪英说。对杜洪英而言,这6000多份档案就是6000多名干部一生的见证,无论成功得失,都弥足珍贵,作为一名档案员,对干部最好的关爱,就是整理、保护好这些档案,为干部的成长进步服务。每当碰上工资改革、机构改革、换届,查档的人特别多,县里部里商量人事,急于查档,即使夜里也得赶来。杜洪英的手机是24小时开着的。
从几个随处放置的木箱,到整齐排列的文件柜,杜洪英舍不得自己精心操持的家:在这里,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裱糊,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裁齐,甚至房间里的窗帘、地毯、铁柜、桌子,以及墙角的盆栽花草,都是她自己添置的。
档案室分两个小房间,外面是办公室,设施简陋,里屋放置档案,干燥机、空调、灭火器一应俱全。这么多年,杜洪英从来没有因私事向单位提过要求,可因为这些材料,她向领导打了一个又一个报告,“档案室湿度要严格控制,否则容易发霉或变脆”。
在档案室,记者看到一本“独家”档案查询本,按姓氏笔画排列,对着名字就能找到档案,跟《新华字典》偏旁部首查阅法如出一辙,这是杜洪英独创的“姓氏笔画编目法”。她还在工作中摸索出“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排法”等,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还在全国各地推广。
31年来,杜洪英对档案先后进行6次大整理,通过了全国人事档案一级标准验收。
“不圆通”的杜洪英,较真得老得罪“大家”
不论做人做事,杜洪英的认真都出了名。“我评上了中级职称后,材料没有加到档案里,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洪英知道后,就给我打电话补齐材料,我的工资因此加了一级。”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说。
在整理档案过程中,杜洪英发现材料不足,会马上通知补齐;存档人情况有变动,会通知对方更新;基层上报的表格、材料,细细审核把关……
时间一长,杜洪英对存档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被同事们称为“活档案”。在纪委工作的孙敏玲说,有时候他们要对干部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了解,只要说出名字,杜洪英马上能说出个大概。
杜洪英深深懂得,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原则和制度,秉公办事。
为了更好地管住这个“家”,杜洪英修订完善了《查阅档案制度》、《保密制度》和《库房管理制度》等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也提醒别人一定要照章办事。
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而杜洪英的原则性体现在细微处。放置档案的铁箱要换个大文件柜,但考虑到打开柜门,整箱档案都露在外面,就换了小箱子;有时她要去开会,临时让同事代管档案,都会细心地将同事的档案存放起来;即便是熟人来查档案,也要持单位证明,按规定办事。
生活上乐于助人的杜洪英,也得罪了不少人。因利益关系,杜洪英经常碰到个别人不照章办事的尴尬事。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出现出生时间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每当碰上这类事,杜洪英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一概回绝,刚正不阿。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要求把自己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被杜洪英婉言回绝了。
有人问杜洪英,为什么平淡无奇的档案工作,她能干得有滋有味,干得认认真真,甚至还经常为此得罪人?杜洪英说:“组织上交办的事,就要尽量把它做好,就要不怕得罪人,完成任务,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原则,我不能只让一个人满意,而损害大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