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梧桐树栖满金凤凰——记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党总支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举行了年度教师表彰大会。会上,该校材料与纺织学院研究员郭玉海成为获得“华鼎奖教金”的9名教师之一。对于郭玉海来说,进入2010年以来,可谓是喜事连连。在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领衔完成的科技成果“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共拉伸制备方法与层压覆膜技术”还喜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纺织学院的一名教师,郭玉海说他获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基于这个团队的良好氛围。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连续10年被评为校级先进集体,2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次,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1次。32个党支部、471名党员凝成一股绳,形成一种合力,取得了团队的辉煌。郭玉海说:“在这个学院最大的感受是,人心齐、思进取,学生勤奋,老师务实,自己开展研究工作一直很顺利。”
关注党员发展注重团队建设
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纺织学院有教工党员72人,学生党员399人。如何培养教育师生党员,特别是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是浙江理工大学材纺学院党总支的重点工作。
73年出生的郭玉海2005年进入这个学院,人头不熟,科研缺乏助力。学院党总支意识到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和实际困难,积极搭建学科平台,建立研讨和交流的机制,促其发展。利用学校科研启动资金的资助,郭玉海及所在课题组逐步完善了实验室,项目组各成员紧密配合,针对所研究的聚四氟乙烯薄膜的技术瓶颈获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同学院的张华鹏提出采用冷却方式以减小薄膜弓曲提高均匀性,冯新星进行了理论和工艺的比对等。同时,学院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联系湖州、宁波等相关企业,为课题组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也为实现薄膜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想起这个团队,郭玉海不无感慨:我经验不足、阅历浅,作为团队中的晚辈,感谢学院总支对我的关怀、团队成员的支持。
多年来,学院党总支重视师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关注教师的发展成长。通过师生党支部,严格考察培养程序,严把党员发展关,确保党员发展质量。通过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和不同年龄层党员的合作交流;通过设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扶持青年教师发展;通过开辟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科学研究、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老中青教工党员的团队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学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陈文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汪澜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邵建中教授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祝成炎教授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吴明华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党员教师,得为社会做贡献
在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时,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纺织学院党总支组织了一批专家教授以省科技特派员、科技指导小组成员、蹲点挂职科技指导员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奔赴于浙江杭州、湖州、义乌、嘉兴等地市(县)的纺织化纤企业,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和赞赏。
在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纺织学院党总支,党建思政和实践服务并行不悖,一方面学院通过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分校、团校、师生党支部等平台,组织全院师生认真学习研讨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党员。另一方面也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实践,服务社会。
2009年,学院王光明高工为杭州民众揭开“染色小黄鱼”之谜的义举,得到“阿六头说新闻”栏目持续长达半个月的关注和报道,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吴子婴高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会员张顺花老师作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为浙江化纤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党外人士刘向东老师关爱贫困山区孩子,主动结对天台坦头镇榧树村的一个小女孩,每年资助其3000元的学习费用,并将一直资助到其中学甚至高中或大学,受到了榧树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的一致好评。
网络党建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机制
近日,材料纺织学院党总支以“材纺学生党员”为账号,以学院LOGO为头像在“人人网”(最热门的大学生网络社区)注册了账号。每天,只要学生党员手机开机或电脑登陆,就可以随时接收到学院党总支发布的各类信息。这是材料与纺织学院党总支应对学生党员特色,在网络党建工作方面进行的又一项积极探索。 “材纺学生党员”自注册以来,针对网络便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发布包括总支快讯、党建风采、工作交流、通知公告、会议要点、文件、学习视频等各版块内容和信息。学院的学生党员可以随时了解党总支工作的最新动态,分享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也可以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和咨询。
这一创新工作方式,有效增强了党总支和党员青年的联系,有效运用了网络这一资源优势,以党员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吸引和引导他们,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科研、考研指导等学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日趋成熟、富有专业特色的“艺工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术和工程相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院学生一次就业率、考研率均位居学校前列,学院多次获得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一批学生党员以他们的勤奋、努力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2个学生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1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入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