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绳社区位于温州市老城区,社区老人多、困难对象多、可用服务资源少和硬件环境差即“二多一少一差”的现象非常明显。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805人,占总人口数的21.3%。自全市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和城市党建示范社区创建部署以来,社区党总支充分立足社情民意,将创先争优的着力点放在为老年人服务上,依靠上级部门职能、社区内部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支撑,大力推行契约化共建、阶梯式管理、精细化服务等做法,全力争创管理服务品牌,大幅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契约化挖掘资源,提高社区协调服务能力
为破解可用资源少的难题,社区全面推行立体式契约化共建合作模式,大力提升社区资源整合能力。一是深入挖掘社区办公服务资源。积极改造硬软环境,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改造社区硬件环境,建成“一站式”办事大厅,为群众提供“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事情就办成”的一站式服务。启动错时办公。对社区干部工作时间进行错时分配,在未增加工作时间和强度的前提下,将每日7小时办公延长到10.5小时,特别是安排社工在中午、晚间和星期六上午接待居民,方便群众办事。实行审批代理。为需办理审批手续的居民提供代办服务,群众只需向社区提供规定的材料,由社区代为上报审批,解决了群众往返奔波之苦。二是全面开展党建契约化共建共管。以组建社区党建联席会议为纽带,开辟驻居共建、街道区域共建和异地共建等党建工作新路径,通过上级部门牵线搭桥和自身努力,社区积极达成与不同地域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单位及商业机构等共建合作,并实施“四约”管理,即通过“商约、签约、亮约、履约”四个程序,促使共建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三是广泛推动社区内部志愿助老。社区党总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引导党员、青年、邻里作出志愿服务、爱心服务承诺,增强社区全体居民尊老、爱老、为老意识,建立5支具有一技之长或志愿助老的党员和热心居民、青年志愿者队伍;协商、倡导和动员独居老人的左邻右里签订助老协议,及时为身边的老年人开展贴心、耐心的零距离服务。
二、接力式奉献资源,搭好社区双向服务平台
社区积极搭建多个利老、便老服务履约平台,营造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共建单位共同服务老年人,老年人服务社会的接力式服务氛围。
一方面,及时搭建为老服务平台。
一是成立共建共驻工作站。选择居民集中居住地朔门街上设点定站,为共建单位履行协议落实服务点。各共建单位根据签订的契约计划,如期履行职责为辖区老年人和群众提供各类服务。如市一一八医院每月定期为社区提供半天的专家门诊;五马卫生院每星期二为居民提供医疗处方咨询,深受居民欢迎。
二是设立区党代表接访室。发挥区党代表主动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社区解困的桥梁作用,在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站内同时设立党代表接访室,邀请3位五马街道区党代表参与轮流接待,落实“定期接访、定人服务、定向走访”的“一线式”工作机制。
三是推出“和事佬工作室”。联合温州电视台“闲事婆、和事佬”栏目,聘请该栏目主持人林洪元及社区有较高纠纷调处能力的党员姜顺福担任“和事佬”,在每周固定时间接待群众,帮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30多起,并成功调处了10多件如房屋租赁和产权归属等纠纷。
另一方面,稳妥搭好老年人奉献社会载体。社区设身处地地为老年人设置发挥余热载体。一是组建快乐星期一俱乐部。组织部分文艺曲艺爱好者老年人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定期在市区望江公园等地义务为群众演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二是定期参与校园安全护卫行动。社区根据温州市第二中学的倡议,发动30多位身体健康老人参与,成立“小红帽校园安全护卫队”,于上学期间每日下午4:00-5:30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受到各方的肯定。
三是发动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大力招募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奉献意识好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开展自愿结对式帮扶,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送上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等贴心服务。
三、阶梯法配置资源,提升社区精细服务水平
社区以定位管理为抓手,实施阶梯式居家养老,提升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确保老年服务全覆盖。社区将现有资源、可用资源和协商资源进行聚合,建立服务资源信息库,构建“一个中心、五大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不同类型老年人群体和服务内容的全覆盖。第一,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主任、副书记和老人协会会长为副主任,配套组织负责人、社区干部为成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日常居家养老事务的受理、协调和服务平台。第二,细化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制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制度,明确服务中心职责任务和工作人员要求。订立“邻里互助”、“敬老爱老”等公约,凝聚社区群众力量。同时加强各个层面的养老知识培训,提高社区为老助老意识和服务能力。第三,构筑为老服务五大网络。将社区有限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归纳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文体教育和权益保障等五大类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主要依托便民服务网点和协议商业机构完成;医疗护理和文体教育依靠参与共建的医疗单位、文体机构等会同社区承担;权益保障服务网络由“和事佬+综治干部+司法所+电视台”构成,重点解决老年人日常纠纷、侵权维护、婚姻维权等事项。
二是阶梯配置资源,深化精细服务内容。按照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将老人分为普通老人、困难老人、病残老人、独居老人等不同阶位服务群体,将独居、病残和特困等类型老人列为资源配置的重点。并按照定期服务、机动服务和应急服务等方式细化服务项目。第一,统一定期服务。定期服务又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方面即社区、共建单位、社会机构等按契约计划定期开展的集中为老服务,如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保健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检查、文艺演出等;个性服务方面,社区将独居老人、病残老人等对象与医疗共建单位建立“一对一”服务菜单。如五马卫生院医生为所有独居老人建立个体健康档案,量身定做医疗保健方案,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第二,灵活机动服务。机动服务是指在老人有需要主动申请时提供的服务,如依托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上门开展水电维修、送米送液化气入户等,老人只需一个电话就可满足其基本需求。第三,突击应急服务。应急服务是在老人发生应急情况下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为此,社区专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和志愿者成立助老应急服务队,在老人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紧急上门开展服务。
三是规范服务流程,大力提高服务效率。分别制订老年人基本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流程。当老年人提出服务申请,由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受理后,工作人员在服务资源项目库内调配解决;如现有资源无法解决或无法完全解决的,服务步骤将进入由社区两委帮助解决、党建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向街道汇报要求帮助解决、由街道会同有关部门解决等方式进行处置。办理过程和结果由专人登记,并及时跟踪了解,切实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