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服务,情暖千百家
——杭州翠苑一区党员带头创建和谐家园纪事
浙江日报讯 翠苑一区老了,杭州西湖区这一始建于1984年的典型老社区,大围墙里69幢住宅楼挤挤挨挨,小区主干道两车交汇都要小心翼翼。但它也时尚,政府埋单的庭院改造让住宅外观和公用设施焕然一新,新近装上的“全球眼”实时守望居民安全,不断更新的党员红色服务,更让它多了份亲切与和睦……
翠苑一区同样面临时代变迁带来的新课题——困难群众帮扶、就业要花大力气,老小区改造“碰撞”居民维权意识、外来人口管理难……但它也从容,社区党委带领社区党员、社工、志愿者,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要求,创新社区管理,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建起了一方和谐家园。
依然闪亮的小红灯
——居民需求是第一信号
小区西门,1.4平方米的水电维修铺,低保户陈国梁埋头干活。自力更生的他服务周到,不论早晚;如今还当上了社区志愿者,坚持免费为困难户服务。而在以前,因为没有工作,生活困难的他一不顺心就找社区,甚至拿着斧头去见社区书记李万平。
“闹自然不对,但困难居民改善生活、自食其力的强烈愿望不能漠视。”李万平通过社区“三业联谊会”,为陈国梁腾出了这个巴掌大的店面,橱柜、木架、冷柜甚至店门板都是大家送的。
居民需求是社区服务第一信号。老小区里老人多、失业人员多、困难家庭多,众多矛盾、难事交织,一桩桩、一件件都要耐心处置。据统计,小区内60岁以上老人有1014人,约占社区人口的13%,目前还有近百名下岗失业人员、72位残疾人、32户廉租房住户。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社区党委从解决失业人员饭碗问题入手,以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平台,创设了“失业、就业、创业互助联谊会”,专门编制了一套“三业联谊会”软件,将8个自管小组的“4050”人员按住址分类,记录每个人的特长和联系方式,帮助180位居民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有活干了,气也顺了,就不会为一点小事和邻居争执。”李万平说。
面对居民对现代社区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在西湖区委指导下推出了窗口、预约、常规、应急、特殊、品牌、自助、互助、组团和定期10项服务。
吃饭,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对社区的空巢、独居老人来说却并不简单。瞄准这个特殊需求,翠苑一区开出了杭州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给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送饭、搭配净菜预约配送,为孤寡独居老人办年夜饭……老年食堂成了社区居民的贴心厨房。
在这个老小区,多年来,变的是服务手段和设施,不变的是服务居民的精神。“黄手绢小红灯”是一区早年独创的服务品牌,老人遇急事,白天往窗外挂黄手绢,晚上打亮门外小红灯、响起电铃,就有人来救助。现在,这里和杭州其他社区一样为独居老人装上了和电话联动的呼叫器,遇上紧急情况按键就能致电家属或社区。“但也有不少独居老人不习惯用呼叫器,还在用黄手绢、小红灯,志愿者、社工发现仍会第一时间赶到。”助老志愿队队长、老党员傅芸芸说。至今,她还留着两把独居老人家的钥匙,方便应急服务。
创先争优时时新。这两天,社区又排查出建立社区帮扶基金、改善社区池塘水质等9件民生大事,开始在区里帮扶下逐一解决。
时效赢得民心
——社区服务全覆盖
“叫书记来、叫主任来”,夏季突起大风刮掉了墙面砖,砸了停在地面的车,车主不依不饶咬定这句话;楼上渗水,下面住户要赔,谈不拢,也是这句话……
社区“两委”班子的同志都说:“马上得去!”因为有时群众就是要个面子,去协调一下就和气了,要是第二天去,小事出了社区门,可能会成为社会大矛盾。
时间就是民心。在翠苑一区,有的困难户有难事就喜欢找社区“两委”领导,李万平他们深知困难群众内心对党和政府的期待。手头没事,马上处理;有事,马上承诺“晚上来你家聊”,每次都当天兑现,甚至中秋节发着烧都去。
时间就是民心。在翠苑一区,社区设立了公共服务站,承诺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服务。以前居民上班,社工上班,居民下班要办事时,社工却走了。现在,每晚有人值班到21时;以前一个社工不在,岗上的事就没人办,如今仿效政府部门实行了AB角;以前不在职责范围内的事,尽可以说抱歉,现在推广首问负责制,一包到底。
困难户老张以前老和干部“顶牛”,今年李万平竞选连任她却送花支持。原来,为解决她儿子儿媳住房难,文化程度不高的她想申请经济适用房,直接找李万平办。申请的事要去区行政服务中心办,本不归社区管,想到关系到她切身利益,老李马上陪她走了趟,还特地请区里同志列了份申请材料清单给她。谁料第二次,老张一个人去递无功而返,她找到李万平一个劲抱怨。李万平放下手头的事又陪着去,前后几次,终于解决了她家这件大事。
西湖区委书记郑荣胜说,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党在城市的工作基础和执政基础,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点滴之事办好,基层党组织才能凝聚民心,党员才能有威信化解纠纷、矛盾,社区才能成为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复杂问题更需动脑筋
——公共管理与时俱进
社区北面,翠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3层楼,眼下正在整修加固。这里本要扩建成6楼,但附近居民纷纷提出打桩后住宅出现了裂缝,最后已经批准的方案也改了。
在翠苑一区,“办不成的事儿”不只这一件:老小区腾挪空间小,为精神康复人员和残疾人服务的社区工疗站原想增到两层,但周边居民反映会影响采光;两支社区舞蹈队比高低,场地紧挨着住宅,音乐影响周围群众,不让跳,大妈们说“为什么不支持文化活动”……
一区高校老师多、老同志、国企老职工多,素质好,民主意识也强。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云楠说,时代在变,群众的维权意识提高了,处理复杂矛盾要着眼大局和稳定。
面对这些“办不成的事”,更需要基层工作者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改建后的工疗站维持一层高度不变,但将楼顶平台开发成健身空间,安装上高高的护栏,既不影响附近住宅采光,又满足了康复人员锻炼的需求;舞蹈队两队合一队,原来各队的音乐轮流放,现在只要开一台录音机……
时代在变,不光是老小区的空间问题,业委会与社区“两委”的关系处理、外来人口管理难等现代社区的共性难题,一区人也碰到了。他们说,解决新困惑,既靠新理念、新办法,也离不开党员的引领作用。
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架构下,有的地方业委会常与社区“两委”闹矛盾。而在翠苑一区,业委会成立时,业委会主任、老党员郑祖华就和业主约法三章:在党的领导下协助社区“两委”开展工作,少数服从多数,全心为居民服务。社区工疗站原计划建在其他小区,遭到反对后要搬到一区来,社区“两委”也挺为难。老郑主动站出来告诉业主们,精神康复人员也有人权、劳动权,更需要社会关爱,接着和社区一起组织业主去参观。看到康复人员都安静地在做纸花和学习,大多数业主思想都通了。
租住在小区的不少“新杭州人”出门、回家没个准,出租房漏水,楼下找不到楼上,半夜喧哗,想投诉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久而久之新老住户间极易产生矛盾。一区早年在老郑倡议下,通过摸查建立了流动人口电脑台账,多年来,依靠楼道支部、热心群众,更新了部分信息。今年3月起,借人口普查,社区党员、片警林福勇又和社工挨家挨户上门核对。老房子没有电铃,敲门敲得手都肿了,就改用笔敲。
“现在还只跑了10幢楼400多户。”夏夜,我们结束采访告别老林,他撂下这句话,一转身,又“洗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