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在开展“蓬莱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中,立足于强基础、抓共建、增活力,积极探索以“县属部门、县重点骨干企业、乡镇职能办公室等与渔农村社区结对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N+1”工作模式,打造创先争优“联合体”,为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创共建争先进创造条件。
一、立足优势互补,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动工作机制。着眼于城乡党组织共建、互补、双赢,深入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一是建立城乡党建协调推进机制。在县级层面,建立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制度,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十个一”联系(联系一个乡镇、一个小康社区创建点、一个优秀专业人才和一户困难家庭等)制度,县级领导共建立联系点150多个,统筹推进城乡党基层共建工作。二是建立“互帮互助、共建共赢”工作机制。开展“下村帮扶共建小康行动”,组织39家县属单位、部门党组织与渔农村(社区)党组织结成对子,通过发挥县属单位、部门在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渔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渔农民素质,增加渔农村收入,改善渔农村生活环境。三是建立社(村)企合作联建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组织开展社区党建带非公企业党建活动,建立“社企联建”型党组织。如岱西镇双合社区,针对社区内仇江门船厂不具备独立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情况,社区与船厂组建联合党支部,由社区党支部专门确定一名支委委员,帮助指导仇江门船厂组建团支部、培养发展党员、筹建企业党支部。在社(村)企合作联建中,社区(村)与企业通过双方同上党课、共建渔农村党员教育基地和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等途径,促使党员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立足双向对接,构建城乡流动党员互动管理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城乡一体、动态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各类渔农村优秀人才,采取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双重教育管理”。在教育培训方面,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借助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联合组织、渔农业、文化、计生、卫生等部门联手共建、互联互动,形成“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协作、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提高。在管理监督方面,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渔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联系,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双重服务。此外,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园区,依托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如岱西仇江门船舶工业基地党员服务中心对每名外来流动党员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立足优化配置,构建城乡优秀人才互动培养机制。以渔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城乡人才合理流动、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城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实施城乡双向挂职锻炼制度。选派社区(村)干部到乡镇和乡镇机关干部到社区(村)任职,培养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县属部门、机关年轻后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渔农村担任“名誉村官”,为渔农村发展出谋划策,实现培养锻炼干部和加强基层工作的“双赢”。二是开展结对帮带活动。对新上任的社区(村)干部,开展村内以老带新、跨村帮带、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带活动,帮助干部尽快成长提高。三是实施城乡人才对接工程。组织开展“人才—基地”对接活动,发挥乡镇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作用,对渔农村党员和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此外,在渔农村社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库,对渔农村人才和劳动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由企业定时向社区提供用工需求,实现社区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