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讯 在省委开展的“努力创先争优争做之江先锋”活动中,仙居县委探索建立了一支由1000多名农村理论骨干组成的宣讲员队伍,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草根讲师团”。“草根讲师”们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创新“理论下乡”中开展“创先争优”,既锻炼和发展了自己,又用“乡土”语言,深入浅出开展宣讲,有效促进了“宣、学”对接、“送、需”匹配,满足了基层群众理论学习需求。
乡间有能人,但如何发现这些能人并组织其开展理论学习和宣讲工作是一个学问。为此,仙居县委讲师团要求各村党支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选贤于野,推荐上报1-2名宣讲员名单,并经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审和后予以发文公布。县委宣传部统一为其发放了《仙居宣讲员证书》。这些“草根讲师”来自于民,亲近于民,主要由农村理论骨干、致富能人和大学生村官组成。
目前,全县722个行政村共选配了1000多名宣讲员,其中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占20%,村两委成员占60%,党团员占90%以上,高中文化层次水平占93%。为加强这支宣讲员队伍的工作领导,各乡镇(街道)按要求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宣传工作站,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副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宣传委员任宣传工作站站长。目前,这些宣讲员组成了100多支工作团队活跃在仙居乡村山野。双庙乡党委委员齐友明深有感慨地说:“农村宣讲员队伍的建设,对于整合乡土人才资源,增强基层理论宣传力量等意义重大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这项工作规范进行,该县制定了三项制度,着力形成“督、激、考”配套运作的工作机制。工作督查制度,要求每个宣讲员认真建立学习记录簿、广播宣传记录簿、黑板报抄写留底薄和工作活动记录册的“三簿一册”;每季度召开一次宣讲员例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报酬待遇激励制度,明确非村干部的宣讲员享受副村级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待遇,可参加乡镇(街道)召开的村班子会议。同时每年按5%的比例,对全县农村宣讲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业绩考核制度,将农村宣讲员的工作业绩纳入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另一方面,仙居县加强学习培训,形成“有理论水平、有宣讲能力、有宣传活力”的工作氛围。每年举办一次全县农村宣讲员骨干培训班,各乡镇(街道)每年举办1—2期农村宣讲员培训班,邀请县内有关专家辅导授课,提升宣讲员队伍的业务水平。每年召开一次全县农村宣传工作现场会,交流农村宣传工作经验,实地观摩农村宣传阵地规范化建设。县委宣传部、县委理论讲师团每月给宣讲员发放《仙居宣讲员通讯》、《仙居理论参考》等材料,推广先进经验,指导业务开展,提升宣讲水平。每年组织举办黑板报评比、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宣讲员主动学习,激发活力。在这些制度的推动下,农村宣讲员队伍在活动中得到不断调整和充实,各种学习宣讲活动得以持续正常开展,成为了县委理论讲师团触角的有力延伸。
“新酒不用旧瓶装。”为改变以往宣讲活动手段单一、内容空洞等弊病,仙居县在宣讲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宣讲内涵上不断寻求拓展、深化。“文体式”宣讲活动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既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仙居县农民文化节、农民运动会、“文艺老区行”、乡镇“种文化”联谊晚会、全县农民排舞比赛等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理论宣讲巧妙地渗透其中。再如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中,白塔镇的一组宣讲员就围绕全会精神内涵,结合实际,创作了“三句半”等脍炙人口的宣讲段子。相对传统宣讲形式而言,“引导式”宣传活动更强调宣讲员作为“引导员”的沟通作用。宣讲员最了解理论学习“供求关系”,结合每年县里统一安排的理论宣讲等活动,将组织的“送”与群众的“需”最大限度地进行匹配,将宣传队的“宣”与农村群众的“学”加以有效对接,尽可能地避免“送”、“需”脱节、“宣”、“学”失调。为培养新一批农村理论宣传骨干,仙居县还着手开展系列“育才式”宣讲活动。农村宣讲员深入联系村,开展走访调查,积极发掘各类“民间人才”、“乡土人才”,经常性组织各类小型理论宣讲活动,使众多基层理论爱好者从村间、田头走向讲台,20多名“草根讲师”从中脱颖而出。近年来,仙居县农村理论创作氛围日趋浓厚,农民出书或发表基层理论(调研)文章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
农民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仙居县建立千名农村宣讲员的做法告诉我们,通过建立一支最“土”的讲师团,用农民最朴实的语言、与农民最贴心的方式,解答农民最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触发农民群体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推进农村理论宣传普及的有效途径。“草根讲师”是农民群体信息政策学习的领跑者、动员者和组织者,它使日常学习实践变成农民的一种需要,使得农村宣讲团在创新“理论下乡”中“创先争优”的初衷得以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