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先争优重在立足本职,重在具体行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只有在干事创业中体现先进性,才会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陈初南就是在本职岗位上争先进,在具体工作中创优秀的典型代表。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予以刊登,请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学习。
带富畲乡的领头雁
——景宁澄照乡三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初南
让村民富裕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一直是陈初南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在他的带领下,三石人拧成一股绳,走过了艰辛的30年创业之路。现在,村里有了自己的电站,有了漫山的茶树,发展了烟叶种植,还拥有了三个养殖场的股份,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80多万元。
荒山秃岭找“钱途”
作为三石村第二代村支书,陈初南从27岁开始就做了该村的“掌门人”,面对一穷二白的底子、支部的重托和乡亲们的信任,他感觉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1982年,他到云和雾溪乡调运苗木,看到当地育苗基地经济效益显著,陈初南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首先发动自家人在三石村育苗6亩,当年就收益2万元。挖到第一桶金的陈初南信心大增,他边学边干,技术提高很快,种苗收益也成倍增加。但陈初南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又开始积极寻找其他更好的致富途径。1989年,陈初南在进行一番市场调查后,承包了鹤溪镇茶场580亩茶园自行经营管理,并开始学习炒茶,买来加工机器自己加工经营。由于他经营的茶叶品质独特,销路很好,生意越做越红火,并慢慢积累了茶叶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技术。陈初南富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他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致富经验、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带领村民们深入实施“茶叶富民”战略。现今,三石村种植茶叶的基地扩大到5000亩,人均3.5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村,给三石村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陈初南还鼓励和引导村民们发展烤烟种植,养殖生猪、家禽,发展特色农家游和餐饮业等,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悉心经营富集体
“自己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叫富。不能辜负支部的重托、乡亲们的信任。”陈初南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而想要村庄富裕,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做到有钱办事。
很快,陈初南把自己的致富理念用到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他提出将村里的310亩茶园承包给个人,村集体每年收取茶场承包款5万余元,三石村第一次有了5万多元的集体收入。为盘活村里的固定资产,陈初南又大胆建设,把属于村集体的蒲洋三级电站的经营权进行招投标,并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对电站进行技改增容,从原来的150千瓦增容到360千瓦,仅此一项,村里每年可以得到7万余元的承包收入。通过对茶园和电站改制的成功尝试,三石村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收入来源也更加稳定。
从此,陈初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积极引进股份制开发、租赁制开发、村民联户连片开发等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十几年来,三石村由村集体出资开发了电站、茶叶、杨梅基地;以股份制模式开发了茶园、养殖场;以租赁制形式开发了水干果、药材、毛竹、板栗基地。引进了胶合板厂、铸造厂等多家企业,新办了两家茶叶加工厂、3家养殖场等。每个项目的实施,村集体和农户都以土地、资金入股,每年可以凭股份分到利润,有效整合了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也逐年增加。
带强班子聚民心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三石村民在选择班子时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班子必须由懂经营、会管理、能干事的多能型人才组成。为不负村民的重托,陈初南不仅自己带头学习实用技术,主动参加农函大培训和农民技师进修学习,还对每个党员干部作出了硬性要求。他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惠农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致富理念,组织“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学习带领下,村干部的视野拓宽了,观念更新了,本领更强了。现今,村班子的11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产业技术特长,有的经营茶叶,有的经营米厂,有的经营电站。每一位干部都是村民的致富榜样,都是带领村民致富的行家里手。
班子光能力强还不行,还要清正廉洁,这才能够凝聚民心,在村民中树立威望,真正实现“车头带动火车跑”。在班子建设上,陈初南一直奉行“多干、寡欲、公正、规范”的行为准则。每年年初,他要专题召开村级财务会议,并制订出《三石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对上年度的开支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出《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并将收支情况分发到各村组,接受群众监督。正因为在“明白墙”上公布了“明白帐”,几十年来,没有村民对村里的财务提出质疑,没有村干部因财务问题受到村民的批评,真正做到了“干部清清白白,群众明明白白”。陈初南还积极创新村民民主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办法,除了把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这笔账发到村民手中接受村民监督外,为了使每年的预算方案做得有的放矢,还在每年年底召开的村民恳谈会上,让各村民小组以“议案”的形式向大会提交各自认为要进行的建设项目或者要改善的管理事项,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形成最终意见后,交由村“两委”作出决定。正是陈初南一贯的民主做法,使这个1500多人口分散在12个自然村且畲汉混居的村庄呈现出“村散人散心不散”的良好局面。
心系移民促和谐
正当三石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时,滩坑电站的建设开工了。2005年,三石村作为澄照安置点之一,要平整出土地用于700多位滩坑移民的安置。陈初南的新农村建设计划被滩坑移民安置任务给“打乱”了。听说规划好的小区要划出来给移民,山上的林地也要分出来给移民,群众中不支持的意见马上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三石村移民多,但人心不能散!既要顾全国家的利益,又要照顾好村民的利益。本着这个原则,陈初南心平气和地跟大家说:“天下都是一家人,以前我们接纳新安江水库移民,虽然很困难,大家是高高兴兴的,现在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没有理由不高兴地接纳滩坑移民。移民正好给我们新农村建设增添人气,我们欢迎还来不及!”
集聚人气,做县城的后花园!陈初南的新理念最终打动了群众的心,他们同意接纳移民。
“头雁高飞众雁随。”正是在陈初南这只“头雁”的带领下,在景宁的254个行政村里,无论是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石村都走在了最前面。